1、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正确意思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早上明白了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朝闻道”的“道”指的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即“仁”。这句话表明了孔子愿意一生践行仁道,哪怕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仁道也毫无遗憾。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解析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第四》,表明了孔子对道德理想。孔子用了以他的一生去实践他的道德理想与政治主张,是一个可以为“道”而生,为“道”而死的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朝闻道,夕死可矣
”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
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
2、朝闻道,夕死可矣,准确的翻译是什么哦
解释:早晨得知了真理,就算是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寓意: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摘自:先秦·孔子的门人《论语·里仁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真理,就算是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简介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共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3、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哪里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这句话中“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 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这一内涵从孔子的一生《论语》一书的思想精髓中可以得到印证。
:
“朝闻道,夕死可矣”赏析
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席不暇暖,为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然而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统治者的采纳,不得已,转而讲学授徒,希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他们去宣扬他的思想学说,去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孔子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生去推行他的 政治主张、实践他的道德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后已。“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另一方面,“仁”作为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孔子从来不轻易以“仁”许人。跟孔子同时代的人没有被称为“仁”的。在孔子看来能够达到“仁”的 都是古之圣贤:泰伯、文王、微子、箕子、比干、管仲。
这些人的行为都关乎天下国家大计 ,关乎人民的生活疾苦。他评价一个人是否“仁”是重在其政治功绩的。但是,“仁”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是有高低之分的。我们可以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以“仁”的诸方面的美质要求自己,一步步的向着最高境界靠拢。
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没有止境。一个人只有勇敢地挑起“仁”这一重担,不断克制自己的 欲望,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同时还要自觉地按照国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习惯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能超越礼仪去行事,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坚忍不拔的走完这一艰难的过程,就一定 能够达到“仁”的最高境界。这一艰难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生,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则是世世代代。“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 会”可以说是孔子道德理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续。
这个过程不会终止,只有不断的提高,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其次,“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牺牲精神。一个人有志于“仁”,他就会终身实践,毫无怨恨,毫无遗憾。为了追求“仁”的最高境界,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 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上》)“义”是“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
“舍生取义” 就是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他人利益、全民利益、国家社会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仁”是人的内在本质,“义”是人的外在的行为,二者是统一的。知道了仁义的道理,就要 终身实践它,甚至于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无怨无悔。
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