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都是数九第一天吗
农历“冬至”为数九第一天。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农历“冬至”开始。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为什么要数“九”呢?为什么不数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
数九天的饮食与保健:
肉、蛋、奶
按照营养学家推荐的每人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1.0~1.2克/公斤体重,寒冬季节应以优质蛋白为主,包括奶、蛋、肉和豆类及其制品。
尤其是羊肉“味甘,大热”,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之功效,对预防肺部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贫血、腰膝酸软及诸多虚寒证也有益处。
辣椒
辣椒富含胡萝卜素、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营养素。研究发现,辣椒所含的辣椒素,可增加胃酸分泌,增强食欲,还能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张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可以起到“暖身”的效果。大枣
大枣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常吃红枣可防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脾胃虚弱和保护肝脏,增强肌力和免疫力。大葱
大葱能祛风解表,清肺健胃,软化血管。冬春季多吃些大葱,对预防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和动脉硬化均有益处。蒜苗
蒜苗富含维生素C和杀菌素,常吃蒜苗可预防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对动脉硬化、贫血、冻疮及消化系统等疾病不无裨益。
木耳
木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脱氧核糖核酸等。药理实验表明,木耳能提高人体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
三九贴
三九天要多穿衣物,尽量减少身体暴露在外面的部分,以此来达到保暖的目的。此外,在民间还有“三九贴一冬,来年无病痛”的俗语。然而,多数人都知道“三伏贴”可用于冬病夏治,却不了解“三九贴”可用于冬病冬防。
来源:百度百科-数九
人民健康网-数九天的饮食与保健
2、2023三九天是几号开始几号结束
2023三九天是2023年01月09日~2023年01月17日。
2023年三九天时间表从2022年12月22日开始到2023年1月17日结束,共27天。
三九天,是指从冬至逢壬日算起的第3个寒天,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便在“三九、四九天”。
一九:2022年12月22日-12月30日
第一天:2022年12月22日。
第二天:2022年12月23日。
第三天:2022年12月24日。
第四天:2022年12月25日。
第五天:2022年12月26日。
第六天:2022年12月27日。
第七天:2022年12月28日。
第八天:2022年12月29日。
第九天:2022年12月30日。
二九: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第一天:2022年12月31日。
第二天:2023年1月1日。
第三天:2023年1月2日。
第四天:2023年1月3日。
第五天:2023年1月4日。
第六天:2023年1月5日。
第七天:2023年1月6日。
第八天:2023年1月7日。
第九天:2023年1月8日。
三九:2023年1月9日-1月17日
第一天:2023年1月9日。
第二天:2023年1月10日。
第三天:2023年1月11日。
第四天:2023年1月12日。
第五天:2023年1月13日。
第六天:2023年1月14日。
第七天:2023年1月15日。
第八天:2023年1月16日。
第九天:2023年1月17日。
3、2023中秋国庆三倍工资有几天
2023年中秋国庆放假中,中秋节当天和10月1日-3日上班计算三倍工资。
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安排:9月29日至10月6日放假调休,共8天。10月7日(星期六)、10月8日(星期日)上班。9月29日(中秋节)和10月1日、2日、3日(国庆节),这4天是法定节假日,只要安排加班,就应当支付不低于300%工资。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中秋节的习俗
1、吃月饼。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赏月。中秋节赏月寓意着团圆、寄托情怀。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3、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象征爱情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