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仡佬族怎么读
仡佬族,读作gē lǎo zú。
gē,声母g,韵母e,声调一声。
lǎo,声母l,韵母ao,声调三声。
zú,声母z,韵母u,声调二声。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进行交际的工具。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贵州仡佬族服饰
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区者常外披毛毡一幅。妇女的衣服一般是长衣短裙,制作更为讲究、美观。
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们依其服色而分别称之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领、衣袖、裙边绣以红花的被称为红仡佬。花仡佬所绣花边则为五彩色,且周身还缀以蚕茧为饰,累累如贯珠。
有一部分仡佬人衣长仅尺余,在上衣外再套袍一件。袍无领无袖,有如布袋,于袋底中部及左右各开一孔,穿时头及手从孔中伸出,前胸短、后背长,袍上缀海巴(贝)为饰物,下仍着五色羊毛桶裙。他们被称为“披袍仡佬”。
“剪头仡佬”则有女孩额上间发剪短,仅留一寸长,作为未婚标志的习俗。“打牙仡佬”有在姑娘出嫁前将两枚门牙打掉的习俗。清末民初以来,因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大部分呈点状分布,各地仡佬族内部联系削弱以致消失,在汉文化广泛影响下,大部分改从汉装。
2、仡佬族怎么读?
仡佬族
基本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4.4万(1990年)。分布在贵州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和云南省文山等地区。有本民族语言,兼通汉语和当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语。建有贵州省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自治地方。
3、仡佬族民俗仡佬族有哪些丧葬习俗?
仡佬族丧葬习俗
仡佬族非常重视老人死后的葬礼。他们总是举行宗教和盛大的葬礼来表达他们的悲痛。其丧葬礼仪复杂,具有浓郁的民族、宗教和地域文化特色。在仡佬族文化中,日夜陪伴的老人去世后,活着的人们感到深深的悲痛,总是举行虔诚而隆重的葬礼来表达哀思,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丧葬礼仪和丧葬文化。你对仡佬族的丧葬习俗了解多少?
一.葬礼
老仡佬族的葬礼是在一些地区燃放鞭炮。一些村民在葬礼上听到了三环矛的声音,请求帮助。贵州西部的老仡佬族去世时,一定要让他们出嫁的女儿、女婿报死讯。哀悼者不允许进入他们女儿居住的村庄。他们只能在村外喊。女儿女婿一听,立刻搬了一张八仙桌到岔路口,在桌上放了满满一竹筒菜和香,倒了三杯酒,当场宰了一只鸡。然后焚香烧纸以示哀悼。
牺牲后,哀悼者进入房间。丈夫为祭品做好鸡肉后,哀悼者被邀请去吃它。随后,夫妻俩带着雨伞、窗帘、卫生纸、大炮、鸡、猪、菠萝饭,唢呐队赶到新娘家参加祭祀。出嫁的女儿走进大门,凤梨饭被献祭,哭了。其他近亲也提供菠萝饭。
第二,在大厅里唱歌跳舞。
这是仡佬族的古老习俗,也是他们葬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它在仡佬族的大部分地区非常流行。老人去世后,在精神休眠期,巫师主持一个隆重的“上教堂”仪式。许多亲友在鬼面前“敲锣打鼓唱着歌,男男女女围着尸体跳来跳去”。仡佬族女巫和民谣歌手在仪式上朗诵古老的葬礼歌曲。其内容包括追溯到神话的传说,天地之初,兄妹开亲,米传入。它描述了死者的灵魂遵从公鸡的指示,与祖先相会,生者为死者祈祷和献祭。
古代丧葬歌有相对固定的格式、长度和节奏。他们的描写风格侧重于现实生活的写实,有些还带有浓厚的戏剧色彩。例如,他们描述了死者的灵魂与他们的祖先相遇的过程。它们是生动而珍贵的仡佬族文化遗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仡佬族的丧葬歌陆续被发掘整理,大部分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成为世界各地博物馆和文化馆的藏品。仡佬族老人去世时,将逝者停放在正殿,在神灵前起舞,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因为他们在大厅前跳舞,大厅通常位于主厅,所以他们得到了践踏大厅舞蹈的名字。
舞会上,三四个人吹芦笙,玩钱杆,摇铃,舞绸刀。所有的人,无论男女,都手拉手跟在后面。其他几个女人,举着火把,酒壶,或装有酒碗或酒杯的茶盘,向队列旁边的舞者敬酒。人们边跳舞边唱挽歌。挽歌的歌词大多是关于死者的生平事迹。跳舞时,身体微微弯曲,来回跳跃,右脚略重着地,形成一个台阶,并不时伴有“哈哈哈”的叫声。舞蹈过程主要是通过队形的变化来完成的。跳舞时间通常持续一个多小时。
在古代,大厅上的舞蹈是在坟墓前表演的。由于地形的限制,演出改在大厅进行。起初跳舞的时候,他们只玩芦笙和摇钱树。后来看到汉人做“道场”,巫婆就经常用丝刀和信物来驱鬼。直到这时,他们才渐渐学会了舞丝刀。仪式上还有一种民间舞蹈,是由仡佬族巫师和舞蹈演员领舞的“草堂舞”。这种舞蹈是将茅草绑在舞者全身,手持长刀跳舞
大部分仡佬族地区都有围棺悼念死者,为其灵魂开道的祭祀习俗。黔西北仡佬族老人病危时,不能平躺在床上,只好由儿子搀扶下来。老人去世后,在死者腰间缠上黑布,然后把尸体搬到炉子旁的临时垫子上,或者放在木棺材里。本族巫师主持灵柩的祭奠仪式。也就是说,子子孙孙各持香烛,女婿手持供品和灵牌,跟着巫师的诵经声从左到右排队连续三轮抬棺。
然后,一只公鸡,三只鸡和一头猪被献给了老人。念巫师祝福语和约定,以示鬼魂会带他们去阴间享受。然后,杀了公鸡,围着棺材转圈,把鸡扔到门外,埋在山里。像芦笙这样的乐器经常被用来为仪式伴奏。在一些地区,在绕棺仪式后,人们会用松枝在屋外的平地上建造一座十多英尺高的灵堂,称为“方嘉”。环绕灵柩一圈后,灵柩被移至方嘉,在那里开启灵魂之路的仪式也由当地一名巫师主持。
路开了,巫师带着公鸡一只一只爬上屋顶,屋子里的人用长矛刺穿屋顶。巫师公鸡死后把矛折断扔出门外。然后,巫师坐在灵柩旁,背诵了开幕式的词。具体内容是把逝者送到祖屋,一一相见。开幕式结束后,将举行葬礼。下葬后,有的地方在坟前的长竹竿上安角。
4.独特的埋葬方式
在早期,它们被埋在洞穴里,而不是地下。溶洞通常是天然洞穴,有些是手工雕刻的,大部分选在临水的悬崖上。如果没有洞穴,就把棺材放在岩石上。一些人仍然把泥土埋在洞穴里作为坟墓。到了现代,镇安、石阡等地的仡佬族还埋在窑洞里。在古代,仡佬族还用薄石板埋石棺,石棺内放置尸体,或用厚石板造棺,内装陈的棺木。前者叫石棺墓,后者叫石板墓。墓室一般是几个字母并列,字母之间的内壁有方孔。
黔北仡佬族至今仍流行一种“活基”墓。坟墓由厚厚的石板砌成,外面的土地是圆形的,正面雕刻着花草和鸟类。因为这些墓葬是在主人生前修建的,是打算死后埋葬的,所以“圣迹”这个名称实际上是石板墓的发展。安葬方式也不一样。很多石墓面对的是山,但面对的是山脚,脚面对的是山顶,这与正常的埋葬方式是相悖的。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叫“过河拆桥”。甚至还有垂直埋在头顶上方的方法。从清代中叶开始,大部分地区逐渐出现了墓葬。大地是坟墓,就像汉族的坟墓一样。
4、仡佬族是什么?
仡佬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