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铸铅行动的行动过程
2008年12月26日,以色列空军数十架战机在4分钟内,向加沙的100个目标投掷了上百吨炸弹,造成至少270死700伤,其中多数是哈马斯的警察和武装人员,当然也有无辜平民。这次代号“铸铅”的军事行动堪称典型的“闪电战”,一扫两年前黎以战争期间以军的“窝囊”形象,重现其作战迅猛的特点。
与2006年黎以战争的匆忙决策不同,“铸铅”行动的决策长达两年。据以色列《国土报》2008年12月27日披露,早在2007年初,以色列政治决策层和国防部就开始策划针对哈马斯的军事行动,但因为当时以色列与叙利亚关系持续紧张,加上以色列空军正为空袭叙利亚“核设施”全力备战,对哈马斯的打击行动被推迟了。2008年11月18日,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和国防部长巴拉克在特拉维夫市中心的国防军司令部内碰头,原则上同意实施“铸铅”行动,并由后者在行动计划上签字。直到此时,两人仍没有将“铸铅”计划交给内阁批准,只向外长利夫尼一人做了秘密通报。2008年12月24日,以色列召开内阁会议。在对外发布的新闻公报中,提及加沙局势的只有一行字。然而事实上,内阁花了整整5个小时讨论“铸铅”行动的细节。一位参加会议的内阁部长表示:“那是一份极其详细的作战方案……显然吸取了两年前黎以战争的教训。讨论结束后,所有内阁成员都投票支持这次行动,把开战的时间交由总理、国防部长和外长决定。”稍后,利夫尼飞往开罗并紧急约见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向其透露了将对哈马斯实施打击的情报。2008年12月25日早晨,国防部长巴拉克与军方要员再次会面。他告诉众人,几个小时前,奥尔默特、利夫尼和他本人正式决定:次日空袭哈马斯!
“铸铅行动”吸取了黎以战争情报准备不充分的教训,在开战前做了细致的情报搜集。据知情人士透露,6个月前,国防部长巴拉克就命令以色列所有情报机构全力搜集哈马斯各种目标的情报,制定“目标数据库”。哈马斯的重要设施以及加沙地带的道路、桥梁和电力设施等,均被纳入其中。这些情报上报后,由国防部南方司令部和总参谋部作战处核实编成,然后下达给各作战单位。因为情报准备充分,所以2008年12月26日以色列空军发动空袭时,仅用4分钟时间就摧毁了100个目标,造成大量哈马斯武装人员伤亡。据以色列军方2008年12月27日通报,当天的袭击目标如下:位于特尔-扎塔尔的哈马斯武装总部以及训练营;位于加沙城的“巴勒斯坦囚犯塔”(目前是哈马斯的行动中心兼武器库);哈马斯警察学校;位于加沙中部和南部的训练营;哈马斯总理哈尼亚的办公室;加沙北部的“卡桑旅”指挥部。
突如其来的袭击造成哈马斯加沙警察部队司令和特警部队司令双双死亡,令哈马斯在加沙的指挥系统完全瘫痪。
“铸铅行动”的另一个招数,就是对哈马斯实施战略欺骗。
作为“障眼法”,以总理办公室直到2008年12月24日晚还向外界散布消息说,国防部长巴拉克决定“继续外交努力”,同意开放加沙通道,并批准大约80辆运送药品、食物和燃料的卡车在26日进入加沙。这一说法遭到了猛烈抨击,但巴拉克装出“无奈”的样子,哈马斯也因此失去了警惕。此外,以总理办公室还放出话来,称将在12月27日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加沙局势,军方则安排大批官兵回家休假,从而进一步麻痹了哈马斯的情报人员。事后,以色列国防部的一位高官得意地说:“欺骗行动非常成功,12月23日哈马斯还担心会遭空袭,于是让各指挥部人员分散隐蔽;但当他们得知我们‘准备开内阁会议’时,便让所有人员回归岗位,结果被打了个正着。”
有分析人士认为,以色列这一举动意在与哈马斯签订一个新的和平协议,但这一协议要比12月19日中止的停火协议更为具体。但以色列仍要面临的问题是:以色列对其敌手的威慑力已经削弱,因此以色列在考虑阻止哈马斯袭击、保障人民安全的同时,也要考虑通过炫耀武力修复自己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尽管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时曾表示支持以色列,但以色列并不是十分放心,此次行动无疑也是在考验美国新***对其的支持程度。奥巴马在今年7月竞选海外之行访问以色列时曾表示:“如果有人在夜里用火箭弹袭击我的家,威胁我两个女儿的安全,我会尽全力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也希望以色列能这样(保护自己的家园)。”目前来看,以色列的行动实际上得到了布什***的默许。布什***虽敦促以色列避免在空袭中造成平民伤亡,但并未呼吁以方停止空袭。而奥巴马能否坚持他在7月的表态,则是以色列此次行动所要知道的一个答案。
以军的地面攻势势如破竹,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行动目标明确每一支突入加沙地带的以军部队都携有一份目标清单,清楚地标明恐怖分子的隐身地点,比如说弹药库和可能的地道入口。一旦发现上述目标,部队将立即进行摧毁。与此同时,他们还按名单逮捕哈马斯武装人员,以便获得更及时的情报。
2、空袭效果显著在以色列军方持续数天的空中打击和地面进攻中,哈马斯武装组织的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哈马斯高层连向军队下达作战命令都面临困难,无法组织人员进行有效防御。这也是哈马斯武装人员伤亡数量不多的原因。
3、武器差距巨大哈马斯的武器装备既原始落后,又数量有限。目前,哈马斯没有坦克、飞机和武装直升机,步兵轻武器勉强够用,重火器和压制火力寥寥无几。以色列陆军则是重炮、重型坦克、重装步兵战车,而且以军有具有便捷的战场通讯系统。两者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 以军当地时间2009年1月3日晚间8时30分左右展开了对加沙地带的地面攻势。
作为地面进攻开始的前兆,以军2009年1月3日晚突然开始对加沙地带进行炮击。加沙地带北部拜特拉希亚的居民说,以军坦克和其他军用车辆进入加沙地带北部时,他们可以清楚地听到以色列坦克和装甲车辆发出的轰鸣声。在加沙城内的目击者说,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城东部与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交火,空中有以军发射的照明弹。
在以军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的同时,以军战机又向加沙地带的目标实施了空袭,造成2人死亡。同时,以海军严密封锁了加沙地带附近的海域。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随后发表的一份声明说,隶属于哈马斯的卡桑旅和其他派别的武装人员在加沙地带北部和东部与以军展开激烈交火,并称打死了数名以军士兵。对此以军方面没有立即予以证实。
这份声明说,“由于巴方顽强抵抗,以军在地面的推进十分缓慢”。来自加沙医院的消息称,有9名巴方武装人员在交火中受伤。
以军方面的声明称,“铸铅行动”第二阶段已经开始,目标是捣毁哈马斯的“恐怖主义”机构,占领哈马斯武装人员用来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区域,从而大大减少巴武装人员向以发射火箭弹的数量。
同时,以军发言人强调,行动意在给哈马斯沉重打击,增强以军的威慑力,保证以南部地区安全。他说,参与行动的部队数量众多,包括步兵、坦克部队、工程部队、炮兵、情报机构以及空军和海军等。 以军通过空投传单和电话留言警告加沙地带居民,以军的军事行动将会升级。其中一个随机电话留言说,行动的“第三阶段”即将开始,并警告他们“最好远离哈马斯成员,应当听从以色列军方的命令”。以军传单还说,以军将把军事行动扩大到人口稠密地区,进一步打击武器库。这表明以军打算进一步向加沙各城镇和难民营推进。以军已开始将预备役士兵派往加沙,参加在那里进行的军事行动。这是以军采取行动以来,首次将预备役士兵派往加沙。以媒体普遍认为,这是行动进入第三阶段的“强烈信号”,以军可能对加沙城人口稠密区域发动攻击。
2、以与巴为什么会有这么打的战争?导火线又是什么呢?拜托各位了 3Q
阿以八年闹一次 看看这张时间表:阿以1948年、1956年、1965年、1973年、1982年爆发五次中东大战,几乎每八年大打一次。1987年巴发动首次“起义”,持续六年。1993年以巴签署奥斯陆协议,和平进程持续将近八年后,2000年9月巴发动第二次“起义”,持续至今。阿以之间为什么差不多每八年就要闹一次? 冷战时期,阿以五次恶战,背后是美苏争霸和纵容,中东成为全球最大的军火市场和试验场。阿方屡战屡败,每次失利后都不甘心,在民族解放和宗教精神鼓舞下,购军火备战。随着武库充实,反对犹太复国呼声也直线上扬。 苏联解体后,美国独霸中东,大打也就没了对手和可能,美国成为和谈的主要调解人。阿拉伯温和派醒悟,战争是在为别人火中取栗当炮灰,大势所趋下,开始和平进程。然而强硬派不屈不挠,采用游击战甚至自杀爆炸为斗争手段。和谈也就始终边谈边闹,当和谈涉及核心问题,矛盾积累,事态闹大,在国际干预下又重返和谈桌。 阿以冲突交织着民族、宗教和利益等矛盾,在外来干预下就更加错综复杂。无论战争还是和谈、军事或是政治,不过是反复较量的手段。谈不下去便打,打不下去了便再谈,民族和解之途起伏曲折,矛盾积累必然会爆发。这个缓慢转换过程有长有短,取决于国际环境、突发事件等偶然性,但大致为8年。这个必然性是阿以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结怨在圣地 半个多世纪的阿以冲突有着深深的历史渊源背景。 这一方圣土古称迦南,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两个民族的共同故土,孕育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和人类历史最悠久的灿烂文明。阿拉伯人曾和犹太人在此长期和平共处,甚至共同抗击入侵。历史上,他们和基督教及欧洲列强的矛盾更长久,欧洲人欺压犹太人的历史更长久而下手更狠。 犹太人遭受千年大流散的苦难,格外渴求有自己的国家庇护。联合国在美国支持下于1947年11月作出建立犹太和阿拉伯两个国家的181号决议。 犹太人对此欢天喜地,阿拉伯人则无法接受。就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以间爆发大战,从此阿以厮杀半个世纪,仅大战就五次。惨痛损失,终于使双方明白,和平共处才是两个民族在这块圣地上生存的惟一选择。埃及总统萨达特于1977年11月19日以非凡勇气访问以色列,伸出民族和解之手,揭开阿以和平之途序幕,然而,他被阿拉伯世界孤立,直到10年后,和谈之途才被阿拉伯国家普遍接受,土地换和平成为中东的历史潮流。 然而,由于历史、民族、宗教纠纷和外来插手,阿以和解之途荆棘遍布,双方付出血的代价不亚于战争。 与历史机遇擦身而过 按照1993年巴以双方签署的《奥斯陆协议》,1999年5月4日应结束为期五年的三阶段撤军过渡自治,巴勒斯坦建国。然而,每当和谈出现突破性进展,巴、以双方极端派总要制造事端阻挠,以色列以保障安全为由拖延撤军,巴屡次推迟宣布建国。 1995年拉宾遇害后,内塔尼亚胡上台,提出撤军和打击恐怖活动挂钩的“安全换和平”,进一步加深了双方不信任。 左翼总理巴拉克上台后,积极推动和谈,提出废除第三阶段撤军的一揽子最终解决方案,对耶路撒冷、边界、难民等核心问题作了空前的让步,但阿拉法特在内外压力下,在2000年7月戴维营会谈中拒绝了巴拉克的方案。巴以失去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以色列右翼认为,奥斯陆协议已死亡,巴以唯有分离。左翼认为,镇压不是出路,唯有和平共处。他们总结巴拉克的失策:在双方缺乏信任的情况下,以色列和谈让步过快、过多。以色列2000年5月没和叙利亚、黎巴嫩达成协议就单方面从黎撤军,等于鼓励巴方仿效真主党走暴力抗争之途。巴方对巴拉克方案来不及内外协商“消化”,担心面临一大堆条款,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妥协。但如果以色列继续实施过渡撤军,分步走,和谈有可能维持。 阿拉法特说,他原想先解决难民问题,把耶路撒冷问题留待以后解决,巴拉克坚持要一揽子解决耶城归属是一大失策。他称,圣城属于伊斯兰世界,不是他能解决的问题。 越走离目标越远? 巴以1987年“起义”冲突延续六年,这一次暴力冲突要闹多久? 巴以实力悬殊,暴力冲突使双方,尤其是巴方损失惨重,巴离建国的目标更遥远。更严重的是,流血冲突激化了双方的民族仇恨,严重损害了双方的信任,极大伤害了双方的左翼和平势力,给和平进程带来难以弥补的损伤。巴以多数人认为,巴以关系十年内将笼罩阴影。 暴力袭击下,沙龙的强硬立场得到国内八成民意的支持。连前左翼领袖巴拉克也称,如果所有其他的选择都不起作用,那么除掉阿拉法特和巴民族权力机构将不得不成为“最后的选择”。 以色列650万人口和18万军队,面对的是50倍人口和10倍军队的阿拉伯世界。然而,以色列军力和实力在中东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冲突以来,以色列生存的经济、军事、外交等支柱均没有动摇,可以经受长期暴力冲击。但以军对巴区的占领和暴力行为损害着以色列的道义形象,对以色列有巨大的心理和舆论破坏力。 沙龙受左右翼的牵制,既不能一味重拳镇压,也不甘一再克制忍让。他采取精确报复反击,步步紧逼,压阿拉法特“管好后院”,还不失时机地提出反恐与和谈挂钩的和平建议。 哈马斯等巴强硬组织在冲突中扩张势力,他们在被以军分割成280块的巴区有深厚基础,民意支持率达1/3,仅次于阿拉法特。阿拉法特要顺应民心,若没有明确成果,轻言停火,他无法向民众交代。 以军再次占领围剿部分巴区,阿拉法特曾被困,大兵隔墙而立,这是巴勒斯坦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也为国际社会所不容。以色列一年半遭60多起自杀恐怖袭击,狼烟四起,死亡400多人,居民如惊弓之鸟,安全无保障,经济遭重创,这也是任何国家无法容忍的。 尽管沙龙和阿拉法特嘴上早就至少把对方干掉了100回,但双方都明白那更多是逢场做戏。经历八任美国总统、10任以色列总理的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的象征,目前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和谈中流砥柱。他的离去只会带来更大灾难。因此,连偏袒以色列的美国也警告以色列不得伤害阿拉法特。就阿拉法特人身安危而言,威胁主要来自双方的右翼极端分子。埃及总统萨达特1981年遇害、以色列总理拉宾1995年身亡,凶手都是本民族右翼极端分子。 和平的希望在哪里? 虽然巴以八年和谈功亏一篑,但双方已触及核心问题,已涉及所有“红线”和禁区。巴以和谈历来是谈谈打打,每当和谈出现突破性进展,往往就发生恐怖袭击干扰;每当事态严重,国际社会就加大干预。无论打闹多凶,双方还得收拾残局,重返和谈桌边。 解开百年怨结,需要双方“后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勇气和智慧,需要更多国际调解和承诺,需要美国对巴以采取更公正的立场。 和谈八年重返暴力,也使更多犹太人反思,从民族遗产中寻找智慧。 犹太古训:“爱使死者复活,恨使活人致死。”犹太影星道格拉斯在捐建耶路撒冷哭墙边和平公园时说:“看来,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学会宽容。”前总理拉宾曾经指挥镇压上次巴起义,后来和萨达特一样为化解民族恩怨而献身。他倒下时,胸前口袋里是染着鲜血的《和平之歌》歌片:抬起你希望的双眼,别再用枪口瞄准;唱一首爱之歌,不要颂扬战争…… 犹太人的千年建国梦实现了,巴勒斯坦人还在为建国理想奋斗。曾经沧桑的犹太人意识到,犹太人的真正解放,以色列真正成为犹太人的乐土,只能是在阿以民族平等和平相处时
3、此轮巴以冲突是否会升级?
加沙当地政治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此轮巴以冲突未得到有效控制和调解,将迅速扩大升级,并将使哈马斯等武装组织卷入其中。
当地时间10月7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发新一轮军事冲突。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当天对以色列发起军事行动,以军则对加沙地带展开多轮空袭。
据央视新闻数据,截至当地时间10月9日晚,巴以新一轮冲突已致双方近1600人死亡。巴卫生部门9日宣布,以军袭击加沙地带已造成687人死亡,至少3726人受伤;以媒9日晚间报道,以色列方面已有超900人死亡。
以色列国防军首席发言人丹尼尔·赫格里表示,以军在48小时内征召30万名预备役人员入伍,这是以色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征兵。
此次巴以冲突的背后
当地时间10月7日,巴以爆发新一轮军事冲突。当天清晨,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对以色列发起军事行动,发射了数千枚火箭弹。同时,一些武装人员从陆海空三面突袭以色列边境,在以多地发起袭击。以军则对加沙地带展开多轮空袭。
《环球时报》报道指出,无论是以色列国内还是国外都对该国军队及安全部门对哈马斯的突袭“毫无准备”感到吃惊,以色列国内则直指这是“全系统失败”。
有媒体称,这可能是自1973年“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最严重的情报失误”。据悉,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与美国中央情报局、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和英国军情六处,并称为“世界四大情报机构”。然而,即便拥有强大的情报机构,以色列依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4、以色列轰炸加沙地带南部观察哨所,你怎么看?
以色列对待阿拉伯从来都是以暴制暴,以色列国防军发表声明表示以色列凌晨空袭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在加沙地带的三处军事设施,这是对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回应!还表示如果哈马斯继续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话,以色列将会以更猛烈的方式回报过去。
2017年是加沙被围困的第十一年,自从2007年6月哈马斯夺取加沙的控制权后,以色列方面开始对加沙地带进行严密封锁。在这座绝望的城市里,大规模的抗议与骚乱随时发生,小规模的流血冲突则是家常便饭。
生活的安稳和美好不是依靠战争获取的,世界和平,人民才有可能过上安稳美好的日子,失去了前提,怎么可能过上安稳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说到底,战争是人类恶的体现。战争就是生物***裸的将自己的欲望爆发出来的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从最初的为了自己生存而战斗的想法,到今天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权利、金钱等方面的满足,人类已经停不下来自己的脚步了。战争不仅仅代表着胜利、杀戮与被杀,更深层次的代表着整个人类历史中,不可弥补的“原罪”,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悲哀。
战争最大的残酷不仅仅是多去生命,它还会夺去你的希望,泯灭大部分人的人性,摧毁一切情感。
希望世界和平,这个世界上没有战争,这大概是每人类最美好的愿望。
5、历史上违反人道主义原则的事件
南京大屠杀、犹太人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