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则天有一句话,以色侍君,岂能长久
这话可不是武媚娘说的,在唐太宗时期武媚娘混的一直都不好。
后来武媚娘去请教当时受宠的妃子徐慧。
问她怎么才能抓住帝心。
徐慧说她,以色侍君短,以才侍君长。
2、以色待君是什么意思
以才侍君者久,以色侍君者短.
这才是原话.
要以才能辅助皇上才能做的长久,以色去迷惑皇上的是做不长的.
3、拥有倾国倾城美貌的李夫人,为什么临终前拒见汉武帝?
根据史料记载,李夫人出身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母都是歌舞方面的艺人,她的哥哥名叫李延年,受父母的影响也擅长歌舞,后来李延年犯法被判处宫刑,送入宫中为皇室养狗,由于善于歌舞渐渐出了名。
有一次汉武帝观看李延年的歌舞,当时他唱了一首:“北方有佳人,风姿绝世,亭亭玉立,回眸一望能倾覆城池,回首再望能倾覆国家,岂不知倾城倾国的祸患,只因为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得入迷了,感叹说世上怎么会有唱歌如此好听的人,可惜你是一个太监,如果要是一位女子该有多好啊。
在一边陪伴的平阳公主听了之后,笑着对汉武帝说:“李延年有一个妹妹,也擅长歌舞。”汉武帝大喜,立刻下旨将李夫人接到了宫中,之后又封其为夫人,深得汉武帝宠爱。李夫人虽然生前没有被封为皇后,但她却在死后被追封为皇后,配享汉武帝的宗庙。
相传李夫人死之前久病在床,有一天汉武帝前去探望李夫人,她却用被子蒙住头不见汉武帝,并对皇帝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臣妾久病在床,面容憔悴,不敢在面见皇上,以免惊到圣驾。”汉武帝对此不以为然,还是想见李夫人一面,说要听她交代后事。李夫人仍然不肯相见,说只有儿子、兄弟希望陛下之后照顾,其他没有后事要交代。
此时汉武帝已经有些不高兴,带有怒意的说:如果夫人不肯见我,我将来怎么照顾你的兄弟,授予他们高官厚禄呢?李夫人并没有被吓到,她淡定的回答,陛下是天子,我的兄弟能不能高官厚禄都在陛下,与能否见臣妾一面没有任何关系。于是汉武帝生气的走了。
为什么李夫人临死之前不肯见汉武帝呢?史书中记载这是李夫人在为自己的兄弟着想,尤其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夫人心里明白,自己得宠是因为擅长歌舞,容貌美丽。久病之后的自己已不能跳舞,而且面容憔悴。她不想给汉武帝留下不好的一面,如果皇帝心中的自己永远是光鲜亮丽的形象,那么今后他会经常思念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照顾我的兄弟。如果见到我容貌毁坏,颜色非故,一定会厌恶抛弃我,还怎么会记得怜悯录用我的兄弟呢!
4、汉武帝爱卫子夫吗
古代帝王的爱情是一种奢侈吧,大多数的后宫仕女都是以色侍君,很难说如果不是子夫艳冠群芳汉武帝当初未必肯要她,女人的一生太悲凉,他或许能给从来就不是爱,只是宠,只是尊重.
汉武帝晚年宠爱的已经不是子夫,就是因为她年长色衰的缘故.后来因为太子的缘故,子夫竟只能以死来表清白,来表示对君王的忠诚,事实上即使汉武帝肯原谅她,她的日子也是死了比较实在吧^后宫寂寞.爱情只在青葱岁月里才有的美好,即使他真的爱过了,那么他不爱她的日子很长久,他是君王,他永远不可能只是她一个人的丈夫,爱上他就是一种悲哀呀.
我觉得子夫是汉武帝的,最起码也是敬畏他的,至于汉武帝爱不爱子夫真的好难说,以前或许爱,或许就从来没爱过,只是喜欢贪恋她的美色而已
5、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什么意思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拟小山》
----徐惠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我不记得自己八岁的时候能识什么文字,我只是平凡如草芥的烟火女子。倒是翻阅全唐诗为神童徐惠,太宗贤妃娘娘的早慧而诧异*。五月学语,四岁通读论语,八岁便能作出诗文。想是《离骚》已然读得透彻,方能在父亲出的仿离骚体下作出这首《拟小山》。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那是八月的桂子细细碎碎的开满的院落,微风抚过一路的清幽,纷扬的浅黄花瓣落在肩头,方八龄的徐惠已是脱去稚气。仰望高山而能眉目流盼,伸手欲抚明月又凝思遐想。原君啊,千年前我们约定在此相遇,为何不携我而独自前往?系了她一心对屈原的崇敬与仰慕。
徐父读罢大惊。如此才华自然是掩盖不住,十余岁徐惠的诗名便远远传扬入长安。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逝于立政殿。贞观十一年徐惠和大批世家女子被征召入宫。后宫,是山重水复的寂寞深深,还是柳暗花明的华丽眷眷。只是早熟的徐惠,时时听闻太宗的事迹,早已心生敬慕,纵泪别双亲,亦隐含丝丝期待的情愫。去往长安的路上她无暇他顾,夫妻匪易,契注朱绳,她似乎认定了他是她宿世的姻缘,她只知道不管隔着多少年岁的距离,一代盛世明君就在咫尺。终是入了宫门,因她遍涉经史,才华出众,封了“徐才人”。
才人在妃嫔二十七世妇的最末一级,***入宫的封了才人或者连个封号都不得女子多不计数。合着更漏数着晨光,在一日日的青春寂寥中盼着得到君王的临幸。侍君是才还是色?只她最明白她的君王,睿智英明如他,决计不会放任才不得所用,贤掩于色末。她终相信她在他的宫闱,不会如左芬之于司马炎,怨含长哀,久居薄室。她不会自怨自艾,她始终卷不离手,临阁对月,吟诗作赋,遍览群书。她听闻过太宗对皇后的深情,久登高台远望昭陵,她为他心痛,为长孙氏而欣慕庆幸,有天子为夫如此夫复何求。
感于汉代武帝、成帝重色轻才,她写下《长门怨》:
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
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
她自是盼着与他相见,不为恩宠荣极,只是要一份平凡的知遇相守。或者也是写下这首诗的初衷吧。她也会企望着诗作传入他手间,这份才情得他的眷顾。以色侍君,能得几日好?她自是心明如镜。容颜会随岁月衰老,只有才学会随日月益厚。即便是后来她得了宠爱,于掖庭永巷中与大唐武媚擦肩而过,她对她依旧是那句忠固:只有昏君才迷恋宫人色貌,如今的主上贤明睿达,非色相可欺。”对于武媚无疑是醍醐灌顶之音。
这诗作终究是为太宗所读,他读懂了她的心声,怜才惜才如他,徐惠得以召幸。她终于与她所向所慕的天子相遇相知了。
六宫粉黛如云,徐才人,一路得了君王的偏宠,不久封为三品婕妤,后又升二品充容。因她的到来,太宗对长孙皇后的伤痛略减。她的知书达理,通晓琴墨,她不绝于缕的书卷气质,正如一幅绝佳的工笔仕女,又若诗经里走出的兼瑕女子诗心竹韵。
韦妃、阴妃、杨妃、燕妃,尽管姿容绝代,只有徐惠拥有了长孙的贤、德、才。长孙皇后一如大唐盛世的雍容牡丹,而徐惠自是大唐八月飘香的桂子,浅淡细碎,却余香幽然,闻之不倦。或者她们有着相似的眉目,相似的气韵,长孙大方稳重,而徐惠多了几分慧黠俏皮。新唐书曾记徐惠《进太宗》诗一首: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一次太宗召见,徐惠迟迟不来,太宗大怒正要诘问,徐惠遣内侍送来这首诗。诗里是她天真可人,面对天子夫君,她深谙他的脾性,他读罢,转怒为喜。那一夜他是如何的拥他在怀,宠溺着,眷意深浓。他一路恩宠她,而她回报他的是更多的快乐和幸福。那或者是长孙皇后长辞后,他难得的展露笑颜。他听她抚琴,他与她品诗论棋,他的长夜满心孤寂终于可以有她来填满。他甚至象长孙在世之时,满身的国事操劳也带到她的宫里,而她难得的是亦有直谏的才华与胆识。
太宗晚年贞观十九年东征高句丽,他一生宏图大志,四方平定,他渴望着将最后一块未纳入版图的土地征服。可他错了,战争的背后是年连的兵役劳苦,百姓不堪重负。贞观二十一年,又大肆兴建翠微宫。此时魏征已亡多年,朝中已无直谏的大臣。贞观二十二年,徐惠已然痛心疾首,不顾后宫干政之嫌,上疏谏阻兵役劳役。
《旧唐书》中记载:自贞观已来,二十有二载,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昔汉武守文之常主,犹登刻玉之符;齐桓小国之庸君,尚图泥金之事。望陛下推功损己,让德不居。亿兆倾心,犹阙告成之礼;云亭伫谒,未展升中之仪。此之功德,足以咀嚼百王,网罗千代者矣。古人有云:“虽休勿休”,良有以也。守初保末,圣哲罕兼。是知业大者易骄,愿陛下难之;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
情辞恳切,文采斐然。太宗阅完谏言,重视且喜欢,嘉赏徐惠行德,又念及魏征当年的谏言,反思一生功过。
贞观二十三年,追求寻仙闻道亦不能挽回太宗的生命,曾驰骋沙场一代英主阖然长逝了。徐惠哀伤成疾,困病中亦不肯受医服药,她言:“吾荷顾实深,志在早殁,魂其有灵,得侍园寝,吾之志也。”她爱他实在太深,她恨不能与他戎马征战,分享他走过的每一个春华秋实,而“君生我为生,我生君已老”。她还记得长孙皇后生前的一颗毒药,长孙曾说若太宗先我而去,妾必服毒而随。她亦是不肯独活,终在太宗逝后追随而去,芳龄二十四岁。
宫人说我得世民你一世的宠眷,是因你对长孙的深情,我只是长孙一世的形影。形影又如何,我扬起灿然的笑意,是我敬皇后的贤德,深慕你们夫妻的相濡以沫,情深笃厚。我不怨你,我只恨我生的太迟,不能久伴君侧。“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原来我问的不是原君,我问的是夫君,你为何独往,不能携我而去。我一生的妖娆,繁华似锦的流年只为你一人绽放,君亦逝去,而我唯愿尘消散尽。 佛说: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彼岸三途,我记得我们的约定。不可陌路相忘,今生的际遇,定要生死相随,不再分离,与君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