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参考信息,以下是对《学前儿童游戏》相关概念和问题的解释和回答:
一、名词解释:
1. 游戏:儿童自主选择、自愿参与、具有虚构性和规则性的活动。
2. 儿童心理治疗:通过游戏等非言语方式,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和情感困扰。
3. 游戏的教育化:将游戏与教育目标相结合,通过游戏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4. 手段性游戏:以实现某种目的或解决某种问题为手段的游戏。
5. 手指游戏:以手指为操作对象的游戏,如拍手、捏泥等。
6. 基本活动: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基本动作和技能。
7. 益智图: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认知活动,培养儿童智力发展的游戏。
8. 精力过剩说:认为儿童游戏是释放过剩精力的方式。
9. 角色扮演:儿童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游戏。
10. 幼儿园游戏:在幼儿园环境中,教师组织儿童进行的游戏活动。
11. 基本活动: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基本动作和技能。
12. 预演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预演。
二、填空题:
1. 我国传统的游戏材料七巧板”。源出宋代流行的,在国外称为“Tangram”。
2. 原始人的游戏形式是高度融合的,主要表现为“游戏”和“劳动”两种游戏。
3. 儿童游戏的社会群体经历了一个从“独自游戏”到“合作游戏”的过程。
4. 游戏对幼儿具有“认知”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情感”的价值。
5. 游戏与艺术、体育的发展关系结论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6. 幼儿游戏指“家庭”下的幼儿游戏;幼儿园游戏指“集体”中的幼儿游戏。
7. 探索游戏与艺术、体育的起源关系的学说有“模仿说”、“预演说”。
8. 古代教育家对儿童游戏的认识态度有“肯定”、“否定”。
9. 古代儿童幻术游戏包括“捉迷藏”、“跳房子”等。
10. 亲子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依恋关系,婴幼儿从中获得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11. 装扮动作的发生在“3岁”,游戏的高峰发生在“6-7岁”。
12. 德国心理学家提出了“生活预备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了“游戏期”。
13. 游戏作为科学研究经历的第一阶段是从“观察”至“实验”。
14. 儿童对游戏与上课区别的标准有活动的形式、“目的”和“规则”。
15. 游戏是一种假装和有规则行为,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
16. 游戏动作具有非常规性、“创造性”和“适应性”特点。
17. 技能性游戏始于“1岁”,最初可称为“简单游戏”。
以上是对《学前儿童游戏》相关概念和问题的解释和回答,希望能对您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