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他死的背后故事:焦裕禄的奉献与牺牲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这位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组织提出了一个令人泪目的请求:将自己的遗体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他说:“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对兰考人民的深情厚谊,更彰显了他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风貌。
苦难的童年,坚定的信念
1922年8月,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然而,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悲惨至极的生活。
投身革命,矢志不渝
十几岁时,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博山。为了家人的生活,焦裕禄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得到的仅仅是一点橡子面。他的父亲因无钱还债,被地主活活逼死。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抚顺的一个煤窑作苦工。在日本鬼子、汉奸的刺刀威逼下,他每天在煤窑里干十五个小时以上的苦工。每当工友们不幸死亡的时候,焦裕禄的心比针剌还要难受。他不忍受日寇的压迫,毅然投身革命,矢志不渝。
兰考人民的楷模
1954年,焦裕禄被任命为河南省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1956年,他被调到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在兰考,他带领全县人民与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兰考人民谋福祉。他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关心群众疾苦,赢得了兰考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在任期间,他提出了“三不离开”的口号,即不离开兰考,不离开群众,不离开工作岗位。
生命的最后时刻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晚期逝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组织的唯一请求是将自己的遗体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他说:“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这句话,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也成为了兰考人民永远铭记的誓言。
焦裕禄精神的传承
焦裕禄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兰考人民的心中。在新时代,焦裕禄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无数党员干部以焦裕禄为榜样,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