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牵黄右擎苍的意思
擎:举;苍:指苍鹰;黄:黄犬,指猎狗。 形容 带着鹰和犬出猎时的 姿态 。
成语出处: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老夫聊发 少年 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成语例句: 纺及之《骑射图》,
2、《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全文解释是什么
释义: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原诗: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出自: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人物成就:
苏轼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已经老去,仍然可以回忆青春岁月,放纵自己的情感,抒发当年豪情壮志和梦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今天要发一下少年的狂妄,左边牵着黄马,右边擎着苍马,亲自射杀了老虎,看着孙郎的英勇。虽然我的鬓角微微有些霜,但又有何妨呢?向西北望去,射天狼。身穿锦帽,身披貂裘,千骑在平原上奔驰。我要为了报答城池之恩,跟随太守出征。喝着酒,胸膛和胆子都开阔了,手持节旗,在云中挥舞,等待什么时候可以派遣冯唐。我会挽起雕弓,就像满月一样圆溜,准备出去打猎。
4、苏轼的“左牵黄,右擎苍”中的“黄”和“苍”是什么意思呢?
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历来深受宋词爱好者青睐。不过,许多朋友对这一首词的认识,也仅仅只限于首句“聊发少年狂”和末句“西北望,射天狼”。对于词作中间提到的“左牵黄、右擎苍”,往往有些理解偏差。
误以为苏轼“左牵黄,右擎苍”,是指左手牵着一匹黄骠马,右手托着一只老苍鹰。其实,
真相有点令人“喷饭”。原来,苏轼在“聊发少年狂”的豪壮时刻,左手却牵着了一条老黄狗!
只是牵一条中华田园老黄狗,还能“聊发少年狂”,这才是真的“狂”啊!
一、词作赏析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一首苏轼词,被视为北宋豪放词派“开山之作”。
讲的是苏轼酒后酒出的壮志豪情,他左手牵扯着一条老黄狗,右手托着一只老猎鹰,以一个财主的形象上山去打猎。过程之中,幻想自己正指挥着千军万马,卷起了漫天的黄尘。自己幻想就算了,他还想趁着酒兴呼喊全城的百姓,来看他是多么的勇猛,就像少年时代的孙权一样,可以“亲射猛虎”。
胡吹一顿大气之后,苏轼被平冈的山风一吹,稍微清醒了一点点,他也知道自己喝高了。但是旋即又想到:
我头发是白了一点,可是我的精力依旧不减少年啊!
“白羽尚能一挥”,只要朝廷有需要,我也可以带头冲锋,陷阵杀敌!
二、词作背后的故事
苏东坡当时担任密州的知州,因此他在词中自称“太守”。工作之余,苏东坡尤其会享受生活。除了喜欢吃“东坡肉”、观竹,他还喜欢打猎、喝酒跟填词。
而当时的宋词以“婉约”派为正宗,以柳永为代表,描写的内容尽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没有唐诗那种豪气干云的气象。苏东坡感觉不过瘾,自创了“豪放词”。
以“有别于柳七郎风味”的作品,直抒胸臆,表达少年般的拳拳爱国之心。
词作以“千骑卷平冈”和“西北望,射天狼”的动作描写,暗示上阵杀敌。这是因为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北宋边境遭遇西夏国进犯。苏东坡在密州闲不下来,希望能赶赴前线,为国分忧。
之前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自求外放,算是他在政治上比较失意的时候。他自认是“老夫”,可是全词读下来,丝毫感觉不到老迈和颓废的意象,可见其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这一首《江城子》一扫宋词之前的脂粉气息,写得潇洒自如,豪迈中还带了一点儿风趣。
因为末句中的“会挽弓雕如满月”,容易让现在四十上下的朋友们联想到《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弯弓射大雕的动作,所以许多人根本想不到,苏东坡当时手里还牵着一条老黄狗。
既然要打仗,就算不骑汗血宝马、大宛名马、赤兔马,至少也应该来一匹黄骠马吧!结果他不骑马,不但没骑马,连驴子都没有一匹。手里牵着一条老黄狗,脚下骑着“11路”,就敢“千骑卷平冈”了。还想叫全城的百姓都来看他上山打老虎,所以说苏东坡就是这么“狂”!
诗词界评价
可算作是
结语
曹操作诗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把自己比作了有志向的老牛。而苏东坡根本不认老,也不根本服老,他依然觉得自己是一个能打虎的少年人。
他不光能上山打猛虎,他甚至可以入海擒蛟龙。三杯老酒一下肚,浑身的气力使不完,所以他想带兵去出征。
这种热血豪情,的确是一个少年人才会拥有的,这和他后来在《破阵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表达的那一种,道家悠然、闲散的心态,截然不同。
残拳锈剑今何在?热血未冷死方休!一个人的年龄,不能阻挡他满腔的爱国的豪情。不要说他的手上牵着一条黄狗,哪怕是只是拎着一条臭咸鱼,他也敢上阵去杀敌。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什么意思?
1、对仗:左牵黄,右擎苍
白话译文: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出处: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夸张:千骑卷平岗
白话译文: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出处: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用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白话译文: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出处: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反问:鬓微霜,又何妨。
白话译文: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
出处: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借代:“左牵黄,右擎苍” 中的“黄”代之黄狗,“苍”代之苍鹰
出处: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比喻:“鬓微霜”中的“霜”比喻鬓角像霜一样白了。射天狼。“天狼”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出处: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白话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此文出自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
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