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谥号文正指的是谁
谥号“文正”的人主要有:
1、范仲淹。祐四年范仲淹身患疾病任职,在前去任职途中逝世,被追称为楚国公,谥号“文正”;27进士及策,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2、魏征。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3、许衡。至元十八年许衡去世,被追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著有《读易私言》等;4、倪元璐。崇祯十七年倪元璐自缢殉节,被追赠吏部尚书,谥号“文正”,著有《倪文贞集》等;
5、刘秉忠。在元初政坛,刘秉忠对一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重大作用。(1216-1274 )是郭守敬的老师,元朝国号的拟定者,元朝执政纲领的拟定者,元大都的监建者,是著名的元代政治家、还是元曲作家、阴阳风水学家。
6、明朝李东阳。8岁以神童入顺天府学,18进士及第,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曾任内阁大学士,“以文章领袖缙绅”。正德年间,刘瑾把持朝政。气节之士愤然去官,李东阳被强留,以首辅辅政。面对刘瑾熏天的气焰,不免因循隐忍、委曲求全,被世人讥为“伴食宰相”。但也多亏他调停于其间,多所救正,使得四年后能够清除刘瑾,挽回朝政。
2、古代谥号“文正”的人,都有哪些?
范仲淹、曾国藩、司马光、方孝孺、刘统勋等。
1、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3、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4、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
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明史》中为施以凌迟。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5、刘统勋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清朝政治家。
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
刘统勋官至军机大臣,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来源:百度百科——文正
3、文正是什么意思
文正是中国古代谥号,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唐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是不会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李东阳、曾国藩等。
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为: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4、文正是谁的谥号
谥号“文正”的人都有谁'>谥号“文正”的人都有谁
皇_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杜受田: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人。为咸丰皇帝之师。杜受田死后,咸丰皇帝万分悲痛。灵柩抵京,咸丰皇帝亲往杜宅祭奠,抚棺痛哭,并赐陀罗经被一袭,赏银五千两治丧。追赠杜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
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_、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汤斌为清代理学名臣,两任《明史》总裁,继承了明末以来程朱学对王学的修正。刘统勋、曹振镛、曾国藩则以功劳著世。
谥号“文正”的人主要有:范仲淹。_四年范仲淹身患疾病任职,在前去任职途中逝世,被追称为楚国公,谥号“文正”;魏征。
个,文正这个谥号是宋朝才有的,宋朝9人,元朝6人,明朝5人,清朝8人。宋朝:李_、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元朝: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
谥号文正指的是谁
谥号“文正”的人主要有:范仲淹。_四年范仲淹身患疾病任职,在前去任职途中逝世,被追称为楚国公,谥号“文正”;27进士及策,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魏征。
范仲淹谥号是文正。这个谥号是范仲淹去世后朝廷给予的,以表彰他济世治国的千秋功绩和先忧后乐的高风亮节,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皇_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谥号文正的人有:杜受田: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人。为咸丰皇帝之师。杜受田死后,咸丰皇帝万分悲痛。灵柩抵京,咸丰皇帝亲往杜宅祭奠,抚棺痛哭,并赐陀罗经被一袭,赏银五千两治丧。
谥号文正的人有哪些?
1、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2、谥号文正的人有:杜受田: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人。为咸丰皇帝之师。杜受田死后,咸丰皇帝万分悲痛。灵柩抵京,咸丰皇帝亲往杜宅祭奠,抚棺痛哭,并赐陀罗经被一袭,赏银五千两治丧。
3、谥号文正的有汤斌、刘统勋、朱_、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文正,中国古代谥号。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博得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都是当时朝廷高度认可和文人交相赞誉的国之重臣。
4、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古代谥号“文正”的人,都有哪些?
1、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2、杜受田: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人。为咸丰皇帝之师。杜受田死后,咸丰皇帝万分悲痛。灵柩抵京,咸丰皇帝亲往杜宅祭奠,抚棺痛哭,并赐陀罗经被一袭,赏银五千两治丧。追赠杜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
3、谥号文正的有汤斌、刘统勋、朱_、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文正,中国古代谥号。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博得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都是当时朝廷高度认可和文人交相赞誉的国之重臣。
4、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孙承宗、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
5、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_、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6、文正这个谥号在古代的分量是很重的,中国古人死后被追赠“文正”只有区区几十人。
范仲淹的谥号是什么?
范仲淹谥号是文正。范仲淹,字希文。祖籍_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历知_州、邓州、杭州、青州。皇_四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
四年(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生平简介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文正”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
于五月二十日病故。范仲淹在徐州病重期间,仁宗皇帝派人问候并赐药。死后,仁宗亲笔书写了褒贤之碑,并赠兵部尚书。范仲淹谥号文正,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魏国公。
谥号(读音:shì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范仲淹是著名文学家,他的谥号是什么?他的谥号是“文正”。
宋朝第一个文正公李_,一生历五朝却没啥政绩,为何得谥号文正?
李东阳死后,他当年的老同事、弘治朝另一位内阁成员谢迁也获得了“文正”谥号,于是弘治朝内阁完成了“文正”双杀。之后获得文正谥号的,还有崇祯朝的倪元璐,他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自缢殉国,故获得这个美谥。
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_、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名。
李_后汉时期,李_登进士第。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北宋初年,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终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李_去世,年七十二。
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谥文正,寿州(今寿县)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
", 'contentText': '谥号“文正”的人都有谁皇_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杜受田: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人。为咸丰皇帝之师。杜受田死后,咸丰皇帝万分悲痛。灵柩抵京,咸丰皇帝亲往杜宅祭奠,抚棺痛哭,并赐陀罗经被一袭,赏银五千两治丧。追赠杜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_、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汤斌为清代理学名臣,两任《明史》总裁,继承了明末以来程朱学对王学的修正。刘统勋、曹振镛、曾国藩则以功劳著世。谥号“文正”的人主要有:范仲淹。_四年范仲淹身患疾病任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