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百科网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正文

方法派(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

1、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是:体验派是演员必须让自己变成角色,应该在舞台上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努力去进入人物,然后表现出人物的情...

1、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

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是:体验派是演员必须让自己变成角色,应该在舞台上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努力去进入人物,然后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效果是演谁“是”谁,要求一切必须都是绝对真实融入角色。方法派是体验派的延续和补充,其核心思想还是体验派的核心。

方法派是演员在舞台上要真正的去想,情感是通过触发自身经历而爆发出来的,而不是努力的让自己的思想与角色保持一致。

也就是说并不是直接让自己进入人物去揣摩人物应有的心情,而是通过调用自身的内在情感表现爆发带回到人物,不局限在人物的机械化演绎上,由自身情感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一系列极具创造力的表现。方法派训练出的表演以细腻、真实、凝练、饱满的情感见长。

体验派分析

体验派的基本观点是演员不能仅凭自己的形体、声音去表演,他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灵和感情。一个冷漠的、缺乏热情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演员。对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磨炼,一个饱经沧桑,生活阅历很深的,经受过生活中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种种滋味的演员,他的实际生活感受是他表演的巨大财富。

体验不是目的,不能为体验而体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为了达到表演的充实、真实、有强烈的感染力,人物的内心活动最终要准确、鲜明、细致地表达出来使观众感受到。表演反对内心空虚,反对没有充实的内在感受去装腔作势地表情,这被称作“表演情绪”,但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去体验的思想感情就行了,不用注重它的表现。

方法派(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与布莱希特的“方法派”

1、思想不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规定情景中真诚的去感觉,去想,去动作。

布莱希特体系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即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人物,是演员利用高超演技表现剧中人物。

2、演剧方法不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

布莱希特体系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3、美学观念不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戏剧美学思想——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之时,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层对舞台艺术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生活真实的要求,而且体现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性及对现实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热切追求。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来源:百度百科-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

方法派(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

3、怎么评价电影《方法派》?

刚看了韩国电影《Method(方法派演技)》的长版预告,这个设定让我突然兴奋——实力派演员在河(朴成雄饰),搭档小爱豆英宇(吴承勋饰),共同出演一部同性题材话剧。因为不满小爱豆演技,大叔要小爱豆和他共同生活来帮他进入剧本,却渐渐生出情愫……天,这演技!颜值!设定!这电影我一定要看啊!

直男演gay,体验派是唤醒内心的同志一面,方法派是只需要把对方(or自己)幻想成女的,片名其实很实诚了。讲述的不是同志情,更像是爱豆对演员的一场逆袭,谁后出戏谁就输.

本文链接:https://www.mzhxm.com/wen/2961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笔名:,于 2024-12-04 07:59:3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