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卿云烂兮钆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怎么翻译
翻译是: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
出处是《卿云歌》.《卿云歌》是上古时代的诗歌.相传功成身退的舜帝禅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时,有才德的人、百官和舜帝同唱《卿云歌》.诗歌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图像,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此诗在民国初年与北洋军阀时期,曾被定为国歌.
这句话同时也是复旦的名字的由来.
这也就要讲到复旦的历史渊源了.
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先前创立了震旦学院(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但光绪三十一年春,耶稣会欲变震旦为教会学校,以让马相伯“养病”为由,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Perrin)为总教习,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学生大哗,摘下校牌,全体退学.马相伯看到退学学生签名簿时,老泪纵横,决意站在学生一边,并得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名流的支持,在江湾另行筹建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复旦公学成为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因此可以说“复旦”二字不仅是典出自“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句,更有“光复正旦”的含义,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进一步引申,就是“意在自强不息”了.
关心这句话的,为了卿云歌的少,垂涎复旦的多.莫非兄弟有心复旦?提前祝你成功了!
另外补充下,字有打错,原文是: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2、复旦大学校训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出处
1、意思是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
2、复旦大学的”复旦“两字出自于“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更有“光复正旦”的含义,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进一步引申,就是“意在自强不息”。
3、出自于上古时代诗歌《卿云歌》,作者不详。
4、全诗原文如下: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圣贤,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5、全诗译文如下:
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
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
上天至明至尊,灿烂遍布星辰。
日月光华照耀,嘉祥降于圣人。
日月依序交替,星辰循轨运行。
四季变化有常,万民恭敬诚信。
鼓乐铿锵和谐,祝祷上苍神灵。
帝位禅于贤圣,普天莫不欢欣。
鼓声鼚鼚动听,舞姿翩翩轻盈。
精力才华已竭,便当撩衣退隐。
拓展内容:
《卿云歌》是上古时代的诗歌。相传功成身退的舜帝禅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时,有才德的人、百官和舜帝同唱《卿云歌》。诗歌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图像,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此诗在民国初年与北洋军阀时期徐世昌规定为中华民国国歌。
《卿云歌》在中华民国时期曾两度被改编为国歌。
第一次为1913年4月8日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典礼时暂用临时国歌,袁世凯时期废止。歌词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歌词后两句为汪荣宝所添加,让·奥士东(Jean Hautstont)谱曲。
第二次为袁世凯下台后,北洋***当政,于1919年将《尚书》中的《卿云歌》由作曲家肖友梅配上乐曲作为国歌。国民***上台后废止。歌词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徐世昌规定卿云歌为中华民国国歌
1922年3月大总统徐世昌颁令规定,卿云歌为国歌。
1912年底众议员汪荣宝把传说是上古时代舜所作卿云歌改编为国歌,由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JoanHautstone)配乐谱。歌词为:“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卿云歌当时仅在1913年国会开会和外交场合使用,未正式公布。后为袁世凯所废。1919年2月,北京***为制新国歌,成立了国歌研究会,公开征求词谱,经过讨论决定仍以卿云歌为歌词,删掉最后两句,由音乐家萧友梅配曲。
:百度百科词条卿云歌 (上古时代诗歌)
3、为什么“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是“自强不息”的意思??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日月的光辉,日复一日,引申为追求光明,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复旦大学中“复旦”二字,既有追求光明、自强勤奋,又表示不忘“震旦”之旧,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的意义。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源自于《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祥云灿烂,聚集弥漫在天空。日月的光辉,日复一日。
1903年马相伯先生创建了震旦学院;1905年震旦学院因外籍传教士南从周篡夺校政发生学潮,130名学生愤然离校,拥戴马相伯另立新校;退学学生公推于右任、叶仲裕等7人为干事,商议新校创建办法。
1905年6月29日(农历五月廿七),原震旦学院教师于《时报》登载《震旦学院退学师生公白》,是为“复旦”校名之始。是年中秋节翌日(公历9月14日),民办官助的复旦公学正式开学。
从1912年至1916年,复旦公学共培养大学预科毕业生15人,中学毕业生150人。1915年,学校在江湾购地,以建校舍、恢弘规模。
1952年,复旦大学列名第一批进行院系调整的高等院校。由十余所高等学校有关系科合并组成的新复旦,汇聚了江、浙、皖、沪地区最著名的一批专家学者,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从此跻身全国一流名校之列。
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优势学科从“文理并进”发展成为文理医“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截至2016年,复旦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6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有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3361人,研究生19903人,留学生3486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2948人。
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0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26人),复旦文科杰出教授2人、特聘资深教授1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兼职教授1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上海市教学名师2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上海市教学团队7个。
4、日月华光 旦复旦兮 什么意思
"日月华光, 旦复旦兮"
出处:《尚书大传 · 虞夏传》
释义:日月的光辉,天天都照耀在大地上。
复旦大学的由来:“复旦”二字出自“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另外“复旦”还有不忘震旦(中国之旧称),复兴中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