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阉党是什么意思
阉党的意思:般指明朝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
详细释义:
结成党羽的宦官或依附于宦官而结成党羽的官僚,都叫做阉党。
《东观汉记·荀昙传》:“其兄 昱 为 沛 相,乃相与共除阉党。”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两朝剥复录》:“ 馀姚 蒋一骢 ,则 黄梨洲 指为阉党之馀孽。” 陶斯亮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您是那样满怀激情地给我讲 汉 朝的 范滂 如何刚直不阿,挺身就险,跟擅权祸国的宦官阉党作斗争。”
史家蔑称附和宦官乱政的奸臣与以宦官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如明史有阉党传。
顾名思义,“阉党”一词是由“阉”和“党”组成。而“阉”,又称“阉官”、“阉尹”、“宦人”等,这一字的含义,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天官冢宰》叙官郑氏注曰:“奄,精气闭藏者,今谓之宦人。”在《辞海》中对“阉”的解释和“阉党”有关的是:本作“奄”,指看守宫门的太监。
“党”字在先秦时期是指乡以下的基层单位。《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族为党。”郑玄注:“党,五百家。”后来引申出以类相从之义。在《辞海》中对“党”的解释有亲族、朋党、结党等。
2、明末的党争,东林党和阉党本质是否存在区别?请客观评价?
翻开明末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明末官场,有这样两类官员:一是为国为民、公正廉洁的东林党;二是***、祸国殃民的阉党。表面上看,这两类官员有很大区别,但其实,所谓的东林党与阉党,并无本质区别,他们都是官僚集团的一部分。
只是,因为东林党控制着话语权,再经过满清王朝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所以我们后世看到的历史,大都是站在东林党视角去看历史。所以,我们就会觉得东林党是正义的化身,而所谓的阉党就是邪恶的化身。
但事实上呢,大家别看东林党与阉党总是一副不共戴天的样子,但他们在维护官僚集团的共同利益上,态度总是能够保持惊人的一致。不信,我们翻看明末历史,就会发现东林党从来没有去怂恿、鼓动皇帝查阉党官员的经济问题?也没有见过他们怂恿和鼓动皇帝抄阉党官员的家?
恰恰相反,每当皇帝流露出类似的意思,东林党就会想尽办法阻止,想尽办法破坏。当然,阉党也是同样的作风。为什么会这样呢?
显然是大家都懂得,***是普遍的官场规则,不管是东林党也好,还是阉党也好,都是一个样子。如果大家在争权夺势时,真敢去揭露各自的经济问题,那最后得利的就是皇帝,因为大家都这样玩,皇帝就等于守着一个养猪场,因为,缺钱了,随时拉出两头肥猪一杀一抄家,就有钱了。这样一来,官僚们的利益自然都会受到损害。
也正因为此,无论东林党上台,还是阉党上台,帝国军事、政治、经济形式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差别。甚至而言,由于东林党是靠引导舆论和控制舆论起家,所以他们上台后,只能继续扯淡而不干实事。
在这种背景下,大明帝国的官场直接充满一种大言不惭的风气。比如,东林党在天启初年执政,王化贞高呼六万大军荡平辽阳;结果六万大军荡平辽阳的呼声还停在耳边,大明帝国的军队就把整个关外的土地弄丢,不得不集体退回山海关。
再比如,东林党在崇祯初年执政,袁崇焕高呼五年平辽;结果五年平辽的听声还停在耳边,皇太极的军队就打到北京城之下;关键是,最后出事了,东林大佬虽然都身居高位,却是一脸的无辜。好像,这些事都与他们无关。
他们给皇帝的答案永远是,只要皇帝清除奸臣、重用忠臣,帝国就会变好的。其实说得直白点,就是皇帝只要让我们当官,帝国就会变好的。但问题是,皇帝让他们当了官,帝国并没有变好,相反变得更乱。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时也势也,但问题是,就是让阉党执政,顶到天上去,也就是这种结果吧!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东林党也好,阉党也好,都是官僚集团的一部分,他们真正关心的永远是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们当官的目的也都是为了升官发财,而不是中兴帝国。所以,皇帝重用阉党,阉党只敢打打苍蝇;重用东林党,东林党也只敢扯扯鸡毛蒜皮的事情。
平日里,阉党和东林党搞党争斗得个你死我活,但面对正经军国大事时,永远都是一副差不多就行了的样子,永远都是英雄所见略同。
并且,只要事关官场共同利益,他们两派马上就会建立起无懈可击的攻守同盟。所以,你别看表面上有什么阉党、东林党之分,实际上大家都是来自一个党派,那就是官僚集团,而他们的理想都只是升官发财而已。
3、阉党和东林党谁对明朝的危害更大
东林党指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阉党指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至于,明朝灭亡东林党和阉党谁的责任大,个人觉得是东林党。
东林党是一个社会毒瘤。个人觉得,东林党和唐朝时期的世家门阀类似,都是国家的“垄断”组织,对国家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最大的阻碍。东林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上层利益集团代表,他们掌握着国家的大部分社会财富,因为明代士大夫的独特地位,他们在拥有社会财富的同时,反而不用纳税,为国家财政交一点钱,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剥削农民取得,这样就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碰上天灾人祸,活不下去的农民就会铤而走险,明朝末期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如此。
明朝末期,论综合实力远远强于满清,现在来看,不可能被灭亡,清朝皇太极以前从来没有妄想统治中国,甚至在入关之间也是经过不断试探就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于明朝的灭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的农民起义,牵制了明朝军队的大部分力量,大大削弱了明朝整体的国防实力,这样就使北方防线大幅度削弱,为满清的入关创造了条件。
明朝完善的科举制度,虽然为下层人进阶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对于贫穷的人们来说也是十分渺茫了,大部分还是被原士大夫阶层霸占,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条件。能读的起书,在那时就是一个奢侈,培养一个知识分子的代价不是每个家庭可以承担的。由于这种宗族关系,当他们取得士大夫地位时,就形成了庞大的政治势力。阉党的组成大多是出身于底层,很小就进宫,没有子嗣宗族的势力,他们的地位只会存在一时,而不会像东林党那样势力累加。还有一种,就是阉党的权力绝对来自于皇帝,没换一个皇帝,阉党的领袖就会换一个和皇帝关系近的人。虽然,阉党可以得势于一时,而东林党士大夫集团可以得势于一世。
阉党,武将,文官是明朝独创的三个政治平衡点。由于,土木堡之变,明朝武将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得朝廷的政治势力仅剩了文官和阉党,这样政治平衡势力就被打破,也大大加深了阉党和文官的斗争程度,明末东林党就因此而生。明朝末年,东林党势力太大,这样皇帝不得不赋予阉党很大的权利来维持政治平衡,史书上说阉党对东林党人的大肆迫害,也是皇帝乐意看到的结果。可惜,崇祯皇帝,一下子把阉党连根拔除,这样东林党就失去了掣肘,这样就造成了朝廷一家独大,使皇权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也造成了这些东林党人对皇命的阳奉阴违,使崇祯皇帝有力无处使。
东林党人集团对军事的干预。明朝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八股文,使得士大夫在社会的地位抬得过高,就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这样,所谓的文人对于手工艺者,商人态度尤为鄙视,他们在享有这些下等人劳动成果同时,又鄙视这些人,大大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使得明朝逐渐与外国的科技文化拉开距离,走的越来越远,中国落后源于明朝,一点也不为过。明朝末年文官与武将的地位和宋朝时期极为类似,武将地位极低,在同品阶,文官地位绝对高于武官,这样武官所能发挥的作用大大的收到限制。文不知兵,反而对武官的权利加以限制,这样就导致了明朝整体军事实力的下降。
东林党人,只会满口文章,脱离实际,这就是“文人误国”。长期的上层生活,使得东林党人严重的与支持整个农民阶层脱节,不知道民间的疾苦。讲起大道理有一套,真的实际行动没有,对整个国家的挽救政策一个都没有,可笑的是,他们掌握着整个国家的权利,这样明朝灭亡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明朝末期,不知东林党一家“势力”。文官专注于内斗,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明朝末期,朝廷文官势力还有楚党,浙党等政治派别,朋党之起,就是亡国之始,内斗内行,外斗外行。东林党与其他什么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明朝彻底灭亡。
在封建社会,整个国家没有明确的民族观念。在这些东林党眼中,只有自己,没有国家。朝廷亡了,在换一家做,他们还是官,还掌握着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这不是新鲜事,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你看,那些投降清朝的人,大多都是东林党人,阉党一个都没有。面对侵略者的刀枪,那些礼义廉耻都忘记了,气节还不如一个普通的百姓,反而洋洋自得,唉,可耻啊!
明末的东林党,可以说是整个国家的精英分子,可是就是这些人,罔顾民族大义,享有各种特权,反而成为整个国家的“蛀虫”,明朝亡于东林党也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