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晏殊 《浣溪沙》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
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虽然这是罚掸窜赶诃非撮石郸将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的主题,但是,由于作者对此怀有独到的体会,有新颖的构思,有属对工巧的名句,所以这首词也因之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了。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下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的,妙在对仗工整。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
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来源:百度百科-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晏殊的简介
晏殊别称:晏元献。字号:同叔。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抚州临川(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出生时间:公元991年。去世时间:公元1055年2月27日。主要作品:《寓意》《蝶恋花》《浣溪沙》《浣溪沙》《木兰花》等。主要成就:北宋名相、婉约派著名词人,与子晏几道并称“二晏”。
关于晏殊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晏殊的诗词
《破阵子》、《浣溪沙》、《蝶恋花》、《寓意》、《浣溪沙》、《清平乐》、《木兰花》、《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清平乐》、《木兰花》、《踏莎行》、《浣溪沙》、《玉楼春》、《浣溪沙》、《山亭柳赠歌者》、《浣溪沙》、《清平乐》、《踏莎行》、《浣溪沙》、《撼庭秋》。
二、诗词成就
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合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晏殊词中也没有如柳永、张先等人作品中的那种羁旅愁苦,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仕途坦荡决定的。《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清人辑有【晏文献遗文】收入【宋四人集】中。
三、官场时光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晏殊在朝为官50多年,但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时时萦绕于心,其诗作《崇因寺》(在今进贤县境内)、《金_园》(在今抚州市一中校园内)、《麻姑山》等,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家乡人民对这位“宰相词人”,也是怀念和崇敬的,抚州市城区有一条街被命名为“同叔路”。此外还有“晏殊纪念亭”、“金_园诗碑”、“二晏桥”(又名“二仙桥”)等。
四、评价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诸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3、北宋政治家晏殊简介颜姝是怎么死的
主要成就:北宋婉约词大师
主要作品:《珠玉词》《浣溪沙》《蝶恋花》
颜姝从小聪明好学,五岁就成了神童。景德镇元年,十三岁的时候,当时被江南绥靖的张被朝廷推荐为神童。十四岁的颜姝就能和天下考生一起参加宫廷考试,真是牛逼。
他在考试中的表现也很好,板着脸,神来之笔,很快就答完了试卷。他甚至受到真宗的褒扬,被赐与进士同生,并被赐与秘书正职,得以留在秘阁深造。
在秘阁深学期间,因其勤奋好学,颇得陈彭年器重。三年后,考得很好,就被任命为太常寺仪仗郎。颜姝此时最多也就二十岁左右。只能说天才般的人物和凡人真的不一样。
大中福元年,任光禄寺官。后来因为父亲去世,丁友回家守孝。孝期满后,将他召回岗位,后被判太常院。不久后,因为母亲去世,我邀请她回家参加葬礼。皇帝不同意,就把他调到太常寺丞,提拔到左正言、致仕馆,提拔到录音室,参了军,负责记笔记。过了不到一年,他做了户部外交大臣,得到诰的通知,被判到集贤院。很快,他就成了翰林学士,被提升为左杂种。
不说别的,单说这升迁的速度,就能看出当时皇帝对颜姝的喜爱。
干兴元年,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这个建议是晏殊提出来的。后来晋升为右谏博士,出勤本科。后来,他担任礼部侍郎,审判官庭,在郊区搞礼仪之战,动枢密副使。
后又因违背刘皇后旨意,在晁窟打碎侍从门牙,被弹劾。被刑部侍郎贬为宣州,后改为应天府。在任期间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创办应天府书院,俗称杨洋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并称宋初四大书院。
明道元年,颜姝升任左丞,为户部尚书。王太后进谏后,带着皇冠去祠堂祭拜,被贬到亳州和周琛。当时西夏开国造反,晏殊提出四点建议,从后勤到前线处理得当,为宋军最后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清二年,颜姝正式拜丞相,做了枢密使。60岁时,他被户部大臣和关文殿大学士称为我们的永兴军统帅。到了晚年,晏殊依然为国尽忠,尽管身患重病,他依然想坚守岗位。最终因病情加重去世。朝廷谥号司空,官至侍中,谥号元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