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百科网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正文

景颇族的资料(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1、景颇族的风俗特点景颇族的风俗特点:1、景颇族服饰习俗景颇族无论男女都特别崇尚黑色,所以他们的服装颜色基本上,都以黑色或深色系为主。当然景颇族男人也特...

1、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1、景颇族服饰习俗

景颇族无论男女都特别崇尚黑色,所以他们的服装颜色基本上,都以黑色或深色系为主。当然景颇族男人也特别喜欢,穿白色对襟圆领上衣。头上会佩戴白色或黑色包头,而且腰际还会佩带腰刀和筒帕。

而景颇族女性的服饰相对来讲,要比男性的服饰更加复杂。她们喜欢穿黑色对襟短上衣,下身穿黑红相间的筒裙,并且无论老少都会绑腿。景颇族女性对银饰品特别在意,每当节庆或结婚时都会佩戴,银项圈、银链子、银耳环、银手镯等。

走路的时候这些银制的首饰,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悦耳声音,很容易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可以说景颇族女性的服饰习俗,在云南地区也都别具一番韵味。很多景颇族少女还会在腰间,佩戴红色或黑色藤圈,而且数量越多越能显现出美感。

2、景颇族建筑习俗

被摆脱如某饮血的时代之后,就开始学会了建造房子的本领。无论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还是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建筑习俗。景颇族由于聚居于云南地区,所以就地取材建房是其一大特色。

竹子、茅草是景颇族先民的主要建筑材料,他们在建造房子的时候一般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势情况而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见到两层竹楼,与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住房样式差不多。都是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

这种建筑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也有所体现,而且景颇族的竹楼或者茅草房,也为人们当做旅游景点反复参观。笔者认为从一个民族的建筑习俗中,其实可以透彻的了解到,这个在岁月长河中的民族的发展历史。

3、景颇族饮食习俗

由于云南地区盛产水稻,所以景颇族人以大米为主食。他们会将大米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竹筒饭、肉稀饭,都是景颇族人每天的必备食物。由于其族人特别喜欢吃辣味食品,所以他们会经常将一些蔬菜或者肉类,放入很多辣椒之后再食用。

新米节食俗是景颇族的一大特色。每当收获的季节来临时,景颇族人的米仓中被装满新米。他们会将新鲜的稻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品味丰收的乐趣。当然,热情好客的景颇族人还会邀请,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共尝新米饭,这种习俗其实就是“新米节”。

正常情况下新米节会在历八月龙日举行,在新米节当天,景颇族人会将新收割的稻米放在“鬼门”旁。然后将打出的稻谷炒干舂成米,最后将新米和旧米混合在一起煮饭。实际上这种做法的主要寓意,就是旧米未吃完新米又来到。

在煮饭的时候还要在锅盖上摆12-12个稻穗,煮好饭之后人们还会一边吃饭,一边通过唱山歌的方式去歌颂稻谷的来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粒粒皆辛苦”,只有珍惜粮食才能丰衣足食。

4、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非常有特色,按照汉族解释就是跳舞。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会举办“目瑙纵歌节”,正常情况下这个节日的时间2-6天不等。之所以被称为“目瑙纵歌节”,主要原因就是在举办这个节日时,会在场地中央树立四根目瑙柱。

而且每一根柱子上面,都绘有极富象征意义的各式图案,而且还会交叉两把长刀和宝剑。在“目瑙纵歌节”开始之后,景颇族人会纵情跳着“目瑙”舞。笔者认为这种舞蹈其实也源于,景颇族先民时期的祭祀活动。

因为按照景颇族的历史规定来看,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相传太阳王在举行“目瑙”庆典的时候,曾邀请鸟类前去参加这次省会。其中就有被景颇族视为神鸟的孔雀,当孔雀翩翩起舞时被景颇族先人看见了,于是“目瑙舞”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

“目瑙纵歌节”在解放之前,一直都是景颇族富人的游戏。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参加这种隆重的节日,但是在解放之后由于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所以景颇族内部再也没有等级之分,每一个紧迫族人都可以参加“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历史沿袭

1、隋唐时期由高原向南迁徙

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大约在7-9世纪出现了及大规模的迁徙。景颇族先民沿着横断山脉不断南迁,并最终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关注。“寻传蛮”、“高黎贡人”就是唐朝人,对当时社会景颇族的称呼。

“寻传蛮”中的“蛮”字,可以看出景颇族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迁入了澜沧江至金沙江沿岸。所以唐朝统治者才会将景颇族,正式划入南蛮族群中。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央管理,而且也可以使景颇族更具辨识度。

2、明朝时期大量西迁

大约在公元15-16世纪,景颇族先民由于受到战争侵害,所以不得不由东向西大规模迁徙,而此时正处于大明王朝统治时期。尤其是在16世纪后其,大量景颇族先民迁往德宏地区,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及汉族杂居。

实际上早在元朝时期中心,景颇族就曾有过迁徙行为,到了明朝乃至清朝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向云南迁徙的过程。景颇族先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其族名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发生变化。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也可以证实,景颇族的历史发展与变革。

从唐朝时期的“寻传蛮”、“高黎贡人”,开始逐渐转变为“峨昌”、“遮些”、“野人”等,这些景颇族自称或他族对景颇族的称呼,时至建国之后才统一为“景颇族”。至此景颇族人开始了新生活,景颇族也进入了历史新篇章。

3、景颇族分支

按照景颇族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这个民族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因为很多客观因素形成了很多单一部落。久而久之这些部落就变成了景颇族的分支,目前可以考证的主要有五大部落或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

这五个景颇族支系都属于同一民族,而且不同支系也都相互杂居,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景颇族不同支系都使用景颇语,当然境外景颇族支系使用缅语。文字方面主要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但并不是特别成熟的文字“拼音文字”。

4、“持弓挟矢”的景颇族

“持弓挟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指的是用弓箭捕获猎物,这说明景颇族先民以狩猎为生。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生存方式,主要是因为景颇族先民的特殊聚居地。在几千年以前景颇族先民就聚集于康藏高原南部,这个区域有很多原始森林。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大山坐拥万亩森林的景颇族,“持弓挟矢”在深林中狩猎,也是一幅令世人羡艳的生活场景。但是身在其中的景颇族先民,却并没有闲情逸致去游山赏景。他们“持弓挟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

实际上景颇族人将他们生活的地方,用景颇语称为“木转省腊崩”。翻译成现代汉语可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在汉代这里隶属于永昌郡,到了唐朝时期则属南诏政权。在这个地区中生活的景颇族先民,被当时其他民族称作“寻传蛮”。

景颇族的资料(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2、景颇族的生活习俗

1、礼节方面,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颇族老人喜好嚼烟,他们把草烟和适量的熟石灰膏、干芦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醒脑、防龋固齿的功效,见面时会互递烟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礼貌

2、家庭方面,过去传统的景颇族的家庭,是包括夫妻和子女的核心家庭和包括父母、夫妻、子女在内的扩展家庭。在家庭内部,父亲是家长,子女皆从父姓,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男性继承。传统上实行幼子继承,由幼子同父母同住并继承老家的房屋,其他儿子成家后便分出老家另立门户。

3、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

4、婚恋,景颇族婚姻实行丈人种(景颇语称“木育”,载瓦语称“勐”)与姑爷种(景颇语称“达玛”,载瓦语称“墨”)单向联姻的婚姻形式。两个家庭一旦缔结婚姻,不仅产生“姑爷”(女婿)和“丈人”(岳父)两种个人身份,同时也产生“姑爷种”和“丈人种”两种群体的身份,形成固定的丈人种与姑爷种关系。

5、丧葬,景颇族的丧葬习俗独特。凶死行火葬,幼殇行天葬,正常死亡行土葬。在家中自然死亡视为善死,在外意外死亡、刀枪致死、上吊、投河自杀以及难产死亡均视为凶死。凶死者,尸体不能进寨。善死者亡,家人立即朝天鸣枪报丧,亲朋村邻闻讯带着礼物前来奔丧、帮忙。

景颇族的董萨文化:

董萨是景颇族社会生活中鬼神对现实生活支配的体现者,景颇族人民认为寨子里没有董萨是过不好日子的。说明在景颇族信仰鬼神威力的情况下,董萨在社会活动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人们信赖他,通过他向鬼神祈福消灾。因此,董萨在寨子里地位比较高,深受人们的尊重。

董萨是景颇族原始宗教的问卜者和祭祀司。同时,在还没有文字的历史时期,董萨就成为民族文化历史传播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保存和宣传者,肩负着对后代传授历史文化的责任。所以,每个村寨都有董萨,只有大小的差别。一般说,当董萨要有一定的条件和天赋。

当董萨的多数是世代(家族)相传,要口齿伶俐,记忆力好,社会生活阅历、学识要广。特别要懂各种鬼神的来源,要会念颂各种鬼神的祭词。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大董萨要有一定的天赋同时要从小学起。

董萨在景颇族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是景颇族最早的文化人。按他们各自的水平、历史学识、以及社会经验阅历的不同有大小的区分,也就有不同的等级和分工:

一、斋瓦。为最高一级的董萨,是祭祀活动中最大的祭师,即能在祭祀天神木代举行目瑙时念颂祭词者。

二、大董萨。即祭祀活动中的大祭师,他的级别和地位仅次于斋瓦。

三、祖董萨。即专门为死者送魂念祭词的祭师。按景颇族的丧葬习俗要把死者的灵魂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要求祖董萨所念的路线要往返一致,如果有差错、遗漏等情况的话,祖董萨自己的魂被隔离在野外不能回家,会给自己带来灾难甚至死亡。

所以,董萨中很多人都不愿作祖董萨,但它又是每个地区不能缺少的。因此,丧葬邀请祖董萨要给他较高的报酬。

四、董萨。即一般的祭师。

五、迷退。他的职责是做人和鬼神的中介人,通过他把人的愿望告诉鬼神,鬼神又把对人的要求由他转告人,当迷退者都会巫术。所以,能充当迷退者很少。

六、羌庄。是董萨、斋瓦等的助手。要熟悉各种祭祀程序,主要是管理祭品摆设和分肉等工作,一般都从羌庄逐级升为董萨。

景颇族在还没有文字的历史进程中,历史文化以及本民族迁徙路线等,主要靠一代代董萨用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各种祭祀词以及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资料,为研究景颇族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景颇族信仰得到逐步转变,在各个景颇村寨,党的组织遍地开花,原有的祭祀活动已经成为缅怀先祖、赞美生活、传承民族文化魁宝的重要活动,景颇族原始祭祀活动也成为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璀璨明珠。

来源:

百度百科-景颇族

百度百科-景颇族文化史

景颇族的资料(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3、谁知道景颇族的资料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126,900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州泸水县的片古岗地区,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缅甸也有景颇族聚居。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发源于青藏高原,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到十七世纪逐渐定居在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巨集地区。从明代起,景颇族地区设立土司制度,虽然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景颇就已进入阶级社会,但各地区还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社会组织方面主要有“山官”制度,山官为世袭的贵族,其统治权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家长制的习惯约束力(没有统治机构和武装)。景颇族居住在山区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楼。景颇族喜欢饮酒,嚼草烟、槟榔。景颇族热情好客,对猎获物和祭品都有“见者一份”平均分配的习惯。景颇族的服饰:妇女穿黑色短上衣,下著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腰、颈、腕戴有涂过红、黑色漆的藤圈。盛装时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钉有很多泡泡,颈上挂银项圈、银链子,带银耳环和银手镯。男子喜穿黑色对襟短上衣、裤腿短而宽,头上裹以黑或白包头。外出时必挂棉麻织成的挂包和长刀。景颇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景颇族家庭为父系一夫一妻制,女子在婚前有性生活的自由。景颇人认为万物有鬼魂,遇到不祥之事就要祭鬼。部分信仰基督教。景颇族的歌舞庆典叫:“目脑纵歌”,译意为“大夥跳舞”。每逢庆祝五谷丰收,迎送亲人与宾客,婚嫁大礼,都要举行不同规模的目脑纵歌,它代代相沿,成为景颇族传统的盛大节日。

服饰

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饰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4、我国景颇族的特点的什么

特点:

1、建筑。景颇族多数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一般村寨规模大多在40至60户之间,上百户的村寨屈指可数。

2、饮食。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

3、服饰。景颇族服饰风格独特。男子服饰以黑、白为主色,老年男子服饰各支系相同,均着黑色对襟短衣和黑色宽管长裤,戴黑色包头。

4、礼节。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

经济:

景颇族是一个以农业为生计的民族,粮食作物以水稻、旱谷、玉米、小麦、粟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八角、草果、香茅草等。

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

舞蹈:

景颇族的舞蹈多为集体舞,形式多为环舞、巡回舞、曲折行进,内容反映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活动,主要分为欢庆性、祭祀性和娱乐性三种,包括“纵歌”、“布滚歌”、“龙洞歌”、“整歌”、“金再再”、“向姆赫”等。

来源:百度百科——景颇族

5、我国景颇族的特点是什么

1、景颇族社会中并存着两种类型的信仰,一种是秉承传统的超自然信仰,另一种是外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

2、景颇族多数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一般村寨规模大多在40至60户之间,上百户的村寨屈指可数。

3、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

4、景颇族服饰风格独特。男子服饰以黑、白为主色,妇女的服饰分便装和盛装。

5、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

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波拉5个支系。支系的名称也是各支系的自称和支系语言的名称。其中,“景颇”既是支系名称也是民族名称。各支系有自称和对其他支系的他称,与景颇族杂居的汉、傣等民族对景颇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称呼。

景颇族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两种文字都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语言工作者在原景颇文的基础上,对一些声韵母拼法进行了改革。载瓦文创制于1957年,是语言工作者为满足载瓦支系的需要而创制的文字

百度百科-景颇族

本文链接:https://www.mzhxm.com/wen/305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笔名:,于 2024-12-04 08:23:1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