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高考最高分数是谁
中国高考最高分数是王端鹏。
![2018高考状元749分(中国高考最高分数是谁)](https://www.mzhxm.com/data/upload/article/zixun/5fe294226cac42500b603b0d54f30b91.png)
知识拓展:
一、中国高考最高分
749分中国高考史上最高分是749分。中国高考史上最高分的状元是王端鹏,总分749分,语文:138分;英语:142分;数学:149分;理综:300分;加分:20分。
二、高考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计划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2015年,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林匹克竞赛等6项加分项目。2016年,教育部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加强对中学高考标语的管理,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
2017年4月7日教育部、中国残联关于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的通知。
三、高考新规
1、报考:已考不让考,不可两地考,残疾公平考
教育部规定“有大学学历的在校生或已被高等学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不可报考高考”,详见“报名条件”。
随迁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流入”“流出”任选其一,不得在两地同时高考。具体按当地省市高考办法执行。
明文规定,全国各省市高考点都要为残疾考生提供平等,公平的考试环境和合理的便利措施。
2、命题:全国卷统一成大趋势
除北京、天津、上海等3个省份单独命题外,全国28个省份均采用全国卷。全国考试一张卷教育公平日趋完善。
3、监考:作弊入刑法,科技防替考
2015年11月起。正式实施刑法明确规定: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含高考)组织作弊的,将按照刑法定罪,最高可处有期徒刑7年。在这里小编要提醒广大考生,切莫投机取巧,耍小聪明,以免招惹牢狱之灾。
2016年教育部发布《做好2016高考招生通知》,通知要求各省市结合实际,要求必须采用二代身份证做好现场报名,现场采集考生照片与指纹或指静脉等生物特征,严格防守考试作弊替考等行为。
2、他是中国高考历史最高分749分,只差一分满分,今现状如何?
他是中国高考历史最高分749分,只差一分满分,今现状如何?
中国是一个应试教育国家,高考制度在整个国家恶教育制度里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每个人 的命运与高考息息相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考就是一条分水岭,用客观明晰的成绩将考生推向不同的人生旅途。每年高考的状元总是备受大家关注,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就是这样一位高考大神。他以749分的成绩创造了一个高考神话,只差一分就满分,他名叫王端鹏。2004年的山东省理科状元!他的理科综合获得了满分300分;数学仅失1分,成绩为149分;语文138分;英语142分,单科成绩均名列全校第一!
状元学历是块敲门砖,这句话说的没错,没有学历就算你有再大的本领去面试第一关就过不了,去公司应聘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你的能力到底如何,所以第一眼能看到的就只有你的学历,要想获得更高的学历就得经过层层选拔,如今的高考已经成了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所以数以万计的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能考个不错的分数,上一个好大学,一个好的大学,所获得的教育资源也是非常多的。
有很多过来人都对高考之前的学生说,只要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可是等到这些高考完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才发现,原来事实并非如此,生活也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轻松,就比如说中国高考历史最高分749分的这一位,这人真的是一个传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如今的高考已经成了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所以数以万计的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能考个不错的分数,上一个好大学,一个好的大学,所获得的教育资源也是非常多的。在生活上,他还是和普通人一样,在家里是个孝顺的儿子,在学校是个听话的学生,老师交代的事情,都会完成的非常出色,也非常愿意帮助同学解决在学习上的困难。王端鹏来自烟台二中校实验班。在外人的眼里,王瑞鹏简直就是一个怪物,他的数学的喜欢程度可以说是痴迷的状态,遇到复杂的题目,从来不妥协,有时甚至会忘记了吃饭.
高考那年王端鹏的成绩出乎意料,竟然差一分就获得了满分,王端鹏不但是理综满分,奥数国家比赛更是拿到了第一名,这个在当时的高考中可以因此加20分,所以王端鹏的总分是749。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同学有不会的题他都会细心地帮助都学解惑。王瑞鹏学习时非常专注,老师对王端鹏的评价也是极好。说他是个称职的学习委员,时常帮助老师管理班级。
有人可能会说,那20分是按规定加的分,又不是考试的。可能,人家那20分也是在全国奥赛获得了一等奖获得的奖励啊,凭本事获得的,没有任何问题。2004年王端鹏高考成绩一出就取得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但这样的一个学霸,却根本不是我们所说的“读死书”的人。他除了学习优异之外还很喜欢打篮球、打羽毛球放松自己,更是在学习上积极帮助同学。课余时间喜欢阅读课外书,对近代物理学、文学、军事都很感兴趣。王端鹏自己也说,多看课外书会开阔思路,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在遇到难题时很容易变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们曾经六点起床很困难,背单词很困难,静心下来也很困难,但总有一些人,五点可以起床,一天背六颗单词,耐心读完一本书。他大学选择的哪所学校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他的成绩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高校肯定随便挑的,他毕业以后的去向我们打探到他现在在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研究所工作,这很符合他学霸身份。
王端鹏目前在中科院从事高分子化学应用研究员,按照市场上目前的薪资水平,他的收入应该在15-30万之间,而且随着资历、经验的增长,他的知识也越来越值钱。其实一个人的价值,用马克思哲学理解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对人民的贡献”,而不是通过金钱衡量。科学家的作用是默默无声的,国家的发展,很多靠的就是这些默默无闻的人,希望还会有更多的人从事这样的行业,为国家做出贡献。
3、高考满分750的何碧玉和749分的王端鹏,当初风光无限后来怎么样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短短28个字,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科举重榜时的兴奋。由于考试前的压力和重榜后的释放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在这方面的诗歌有不少。
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现在的高考,都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现在虽然没有了科举制度,但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一直在延续高考制度,而关于高考的名言也有不少,比如“挑灯夜战,拂晓惊叹群雄逐鹿。伏案苦读,六月笑看我主沉浮。”
万千学子经过无烟的厮杀经历最为紧张的几天高考之后,接着就是等待分数的公布。待分数公布之日,便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时候。而最为热议的当然是每年的高考状元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两位最为有名的高考状元,他们分别是考了750分的何碧玉和749分的王端鹏,当初风光无限的他们现在过的怎么样了呢?快来一起看看吧!
先来看看750分的何碧玉,她生于1985年,出生地是河南新乡。90年代,中国各个城市成立了不少少年班,10岁半的何碧玉就以优异的表现被选入河南省唯一的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新乡市一中少儿班。
在这个少年班里,学习进度是非常快的,而她的进度更是快,仅仅用4年的功夫就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初中、高中共7年的课程,她14岁就参加了高考,取得了750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河南高考理工科“状元”,很多人知道了以后直接惊叹这简直犹如文曲星下凡。
何碧玉从小就对数理化、生物等科目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自学相关书籍,后来大学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在学校她发奋图强,博览群书,并没有因为年纪小而骄傲,通过努力她多次获得权威奖项.
毕业之后没有马上工作,而是选择去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经过几年刻苦钻研,五年之后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留在了美国,进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作为独立研究员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
后来又被聘为美国聘为纽约大学神经学系助理教授,为纽约大学的神经学研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现今35岁的何碧玉接受采访时,坦然回答,会继续留在美国,因为那里的环境更适,合做研究,对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名状元考取了749分,是来自山东省烟台的王端鹏。很多人提起状元第一反应可能认为会是书呆子,但事实并非如此。据介绍,王端鹏不仅不是“书呆子”,更不是“死读书”。
他班级工作非常热心,不仅喜欢运动,经常打篮球、羽毛球,还是学校各类辩论赛的骨干;他喜欢钻研问题,遇到难题时会变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课余时间喜欢看各类书籍涉猎广泛,在中学期间他获得过奥数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还可以给高考加分。
他说多看课外书会开阔思路,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从而遇到问题的时候迎刃而解。可见王端鹏这种一路开挂的求学路,与他的努力和方法是有很大关系的。据悉他的父母都是老师,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助推他成为状元的一个因素。
王端鹏也是被清华大学录取,在校期间他经常泡在实验室,一做实验就是一整天,在学校也经常拿到奖学金。除了刻苦攻读专业科目,他还重视社会交际,参加了不少社团,可谓是一位全才。
毕业后的王端鹏现在中科院担任高分子化学应用研究员,按照行业的薪水规则,这样的岗位年薪,差不多在30万元左右,如果有科研课题的话,每年拿到100万也不成问题。
一向低调的王端鹏过着平淡的日子,却做着不平凡的研究,他不希望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只希望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默默做出贡献。
上面提到的这两位状元,如今的工作和生活还不错,有幸福的家庭,做的也都是自己喜欢的工作。高考是改变人生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能够成为高考状元绝非易事,所以很多家长都忙着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很多年轻学子也都在努力为自己的将来在拼打.
自高考恢复的几十年间,已经诞生了很多的高考状元,但纵观全国的高考状元,有的混的风生水起,有的却压力重重没有什么建树,有的甚至过的还不如普通人.
比如2008年高考状元蒋国兵在多伦多自杀,此事曾轰动一时,也有的状元出国后只是在普通的化工厂打工,生活并不如意。那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
有人通过排名来看是否成功,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成绩降了甚至会严厉惩罚孩子,用这样的因素来判断孩子是否优秀有没有意义呢?记得钟南山院士说过,千万别要求孩子样样都考100分,更别强求他们上清华北大等名校.
假如孩子只是考上一般的大学,但却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就是成功的,如果孩子上了清华北大,却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那也是失败的。他劝大家不要迷信成绩,创造力才是最宝贵的素质。
很多教育学家建议,虽然上大学、上好的大学确实对孩子有所帮助,但是家长不能一味追求分数,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特质和爱好来引导孩子,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有专家分析,有的人学历很高也非常优秀,但面对生活的压力,特别是在家庭或个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懂得调整自我,轻者会情绪低落重的则会自杀,后果非常严重。
笔者认为,家长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压力时,如何来解压,如何在纷杂的社会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教育的初衷,这样的人生或许才更有意义。看到这里的你们是怎么觉得呢?
4、高考749分上清华的王端鹏,如今正创造新的历史,他做了什么?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无论是在什么时代,状元这个名头背后所代表的实力与未来,都会使其理所应当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王瑞鹏,这位在16年前差1分就能拿到满分的山东高考状元,也是如此。
山东高考状元
高考,从它被恢复设立后开始,在莘莘学子们心中的地位随着时代车轮的推进而显得愈发重要,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都不足以用来形容它的竞争与残酷。
而王瑞鹏,硬是凭着自身过硬的资本,挤过了高考的天堑,拿到了749分的成绩,夺得了山东省高考状元的名头。
2004年,749分,这个差1分就能拿到满分的成绩即使是放到如今也是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在十多年前,更是让王瑞鹏一下子就砸进了人们的眼里。
无数的家长和媒体都想要得以与他交流,想要他传授一些取得如此高分的技巧。
一时之间,王瑞鹏无异于是被人们捧上了“神坛”。
但是王瑞鹏并没有因为他如此骄人的成绩而内心飘飘然,他依旧是那个有些沉默、谦虚的样子。
而他这份淡定心性的培养,想来也与他家中的氛围不无关系。
王瑞鹏的父母都是教师。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中的王瑞鹏,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不少来自长辈的耳濡目染。
而王瑞鹏的父母身为教师,也更能明白该如何正确地去引导自己的孩子在学习这条路上走下去。
他们向来不提倡紧逼着孩子学习,一直以来,王瑞鹏都是生活在一个家庭氛围轻松的环境中的。
而王瑞鹏自己深知自律的重要性。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每每都是自发主动地去学习,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即使是在象征着放松与玩乐的周末,他也没有将学习这件事放下。
高考之后
在成绩出来之后,王瑞鹏一家人便动身四处旅游,享受这个难得的漫长暑假。
而王瑞鹏自己经常会主动提起话头,与他的父母探讨关于他未来道路选择的问题。
但是王瑞鹏的父母一直秉持着不过多干涉的原则,在他们与王瑞鹏的交谈中,常常是双方观念的交互,而不是命令的传达。
在假期结束之后,王瑞鹏顺利地成为了清华大学的一名学子。
在高中时期就能够自发努力学习的王瑞鹏,在大学当然也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
大学不单只是一个学习某些专业知识的地方,它更是培养一个人能力、教会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的小天地。
进入了大学,向来自律的王瑞鹏便每天都忙碌于课业,以及各类独属于大学的丰富活动之中。
也许在有些人的眼里,学习成绩好多多少少代表着这人会有些高冷、难以接触。
但在王瑞鹏同学的眼里,王瑞鹏并没有难以相处,他谦逊、自信、为人和善,是一个很好的同学,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
走上创业之路
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王瑞鹏又走上了一条蛮新颖的道路。毕业之后的他又顺利地到达了美国,在常春藤名校中继续深造。
也许在不少人眼中,像王瑞鹏这样的人,他们的路走到这儿就“走到头了”。
这种想法其实到了近两年也依旧如此,在人们的盲目吹捧之下,一些人确实被捧上了神坛,但是很快他们又掉了下来。
这也使得不少人大肆鼓吹着“读书无用”、“高分低能”之类的话语,话里话外都透露着对那些高分之人的酸意与不怀好意。
但是王瑞鹏却并没有让自己沦为看客们的笑点。自幼以来,王瑞鹏的优秀就都是靠着自己的头脑获得的。
在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他转而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很快,王瑞鹏就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赚取了不少财富,成为了一家公司背后的老板。
而这也仿佛是给了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狠狠地一巴掌。也许目前的社会是有不少会考试、也只会考试的人,但是更多的优秀的人,他们不仅仅只是会学习,他们更擅长的是利用自己的头脑去处理问题。
他们的智慧从来不是只用于学习,对于工作,他们的能力也同样适用。
回归科研
在经历了几年的创业生活之后,王瑞鹏开始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失去兴趣。相反的是,一个念头在他的心中萌芽,逐渐长成了一个参天大树。
最终,王瑞鹏动身回国,成为了一名中科院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员。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王瑞鹏的选择,对于大众来说,创业、当老板,都意味着可以赚取大笔资金、过上安逸的生活,而研究员,一听就是十分枯燥、可以想见的重复又重复的生活。
但是对于王瑞鹏自己来说,中科院的研究员一直都是他梦想中的工作,他内心深处的理想事业,便是从事科研。
而这又恰与他的性格相符。科研,需要的是严谨、耐心,熬得过那漫长无止境的重复枯燥的研究,需要熬过那不为人所知的寂寞。
这对于向来低调、沉稳的王瑞鹏来说,正是最好的选择。
要是我们将王瑞鹏的前半生从头看起,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条很有趣的人生轨迹。
成绩优异的高考状元,在出国深造之后走上了经商的道路,并获得了不小成就,却选择在事业即将登顶之时转而回国做起了一名研究员,从此游离于人们的视线之外。
很少能够有人像他一样果断地选择激流勇退,也很少人能够像他一样,无论是在什么领域,都可以做到发光发热。
归根究底,这还是与王瑞鹏自身的优秀有关。
王瑞鹏不仅有着善于学习的大脑,他还有着为人们所赞扬的品格。他自律、谦和,知道该如何与他人相处。
也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一样的人,我们才能受到来自标杆的影响,才能继续正确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