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十三军历任军长
第一任是洪学智,第二任李作鹏,第三任龙书金,第四任吴克华,第五任梁兴初,第六任吴瑞林,第七任庄田,第八任吴纯仁,第九任张荣森,第十任诸传禹,第11任张万年,第12任孔宪礼。
1985年裁军,番号撤销。127师保留编入某集团军。2017年底,127师改师为旅,编入81、82集团军,移防新驻地。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军的机构
1945年9月至11月,新四军第3师、陕甘宁教导第1旅、冀东军区、冀热辽军区、晋绥军区等各抽调一部分部队,分别进至沈阳、长春、四平和辽北、吉西等地区。其中进至沈阳的冀东军区和晋绥军区的部队于10月扩编为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其他部队分别扩编为地方武装团队。
1947年2至3月,以上述地方武装团队合编为辽吉军区保安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
1947年4月,辽吉军区保安第1、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依次改称西满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5月中旬至6月初,3个独立师由辽吉军区司令员邓华统一指挥,在东北夏季攻势中,先后攻克玻璃山、双山、榆树台等地。6月中、下旬,参加四平攻坚战,独立第1师师长马仁兴作战牺牲。
1947年8月,在吉林双辽县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吴富善任副政治委员,高体乾任参谋长,袁升平任政治部主任。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19、第20、第21师。全纵队2.1万余人。9至11月参加东北秋季攻势,
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7纵队。12月至1948年3月,参加东北冬季攻势。4月至8月,在四平地区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锦州,尔后将国民党军第9兵团包围于黑山、大虎地区,歼其4万余人,俘国民党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和第49军中将军长郑庭笈。
1948年11月,遵照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军长,谭甫仁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体乾任参谋长。原辖第19师改称第130师,徐绍华任师长,邓东哲任政治委员;第20师改称第131师,刘永源任师长,罗友荣任政治委员;第21师改称第132师,李化民任师长,朱民亲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2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157师,曾敬凡任师长,邢程任政治委员,全军4.8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
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4月,改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7月,该军在九江渡长江参加湘赣战役。10至11月,参加广东战役,尔后担负广州警备和粤中、粤东地区剿匪任务。
1950年5月至8月,第131师在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和炮兵配合下,解放了万山群岛。9月,解除广州警备任务,转至广州北郊至阳山、翁源地区剿匪。1
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撤消,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第130师和第45军合编为第54军;第131师师部调归海军青岛基地;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
3、四十三军出了那些将帅?
1948~1952年43军时期
军长: 洪学智(48.12-49.5)、 李作鹏(49.5-50.6)、 龙书金(50.6-52.7)
政委:赖传珠(48.12-49.5)、 张池明(49.5-52.4)、谢镗忠(52.4-52.7)
1952~1961年海南军区兼43军时期
司令员:吴克华(52.7-54.3)、梁兴初(54.3-55.2)、吴瑞林(55.2-57.8)、庄田(57.8-60.5)
政委:冯白驹(52.7-58.5)
第2政委、政委 :陈仁麒(53.3-55.6 )、谢镗忠(55.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