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三点是什么意思
十三点的意思是方言。指不明事理,傻里傻气的人。
十三点,汉语词语,拼音shí sān diǎn,注音ㄕˊㄙㄢㄉ一ㄢˇ。
说法来源:
“十三点”来源于赌具牌九中的“幺五”、“幺六”两张牌。这两张牌都是“短对”,碰在一起不配对,暗指人的言行“不对”。六和七加起来是十三,还可成为一句歇后语,如“他这个人有点幺五么六”,故意把“十三点”这个不入耳的话“歇”去。
出处
梁山伯为了振兴门风,告别母亲大人去念书了,他有一个书童,叫四九;祝英台为了不和马文才结婚,女扮男装,深造追寻真爱去了。她也有个书童,叫吟心(同样女扮男装)。
在很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祝英台遇见了梁山伯。她被山伯的文采风度所打动,很想委身下嫁于他。于是总是在旁敲侧击,好让梁山伯明白自己的心思。谁料想那梁山伯仿佛一个榆木脑袋,他始终不明白英台对他的感情。
而两位书童:四九和吟心之间也产生了很暧昧的情愫。与主子相同,同样是一出“凤求凰”。四九与主子一样,总是一副不明就理的样子。
梁山伯主仆俩的迟钝,让祝英台主仆俩很伤心。在上海话中,“梁山伯”的发音基本上就是238,加起来就是13,书童“四九”,加起来也是13。为了纪念这两个反映迟钝,不懂风月的男人。后世就将脑筋迟钝,缺弦的人称为“十三点”。
2、13点指的是几点
13点指的是下午一点。
13点是指下午—点,一天有二十四小时,十三点就是下午的一点。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一天开始于早子时,24:OO到1:00,每天的最后—分钟开始于夜子时之初23:59而结束于夜子时之末24:00,某一天的24:00等于下—天的00:00。
下午13点:
13点使用的24小时制来计算时间,而通常我们习惯使用12小时制来计算。半夜12点为0点,13点是下午1点。小时是一个时间单位。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
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人类日常生活的时间度量一般是以小时为单位进行的,例如一天中的时刻,如早晨8点就是一天中的第八个小时。
一个时辰代表二个小时,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子代表晚上23点到1点,丑是1点到3点,以此类推到亥时是21点到23点。
3、上海话13点是什么意思
“十三点”这个俗语,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上海人常以“十 三 点”隐指“痴”(神经兮兮的意思),除了形容人做事没脑子或举止轻浮,也指口无遮拦、傻得可爱之类的意思,多数是贬义的。
它是上海人的一种习惯用话,主要表达某人“不清醒“的一种说法。在实际生活中,13和13点是有区别的,对于一般痴头怪脑,愚昧无知只说“13”,而“13点”属于恶劣词语,常用来骂人并强调对方大脑有严重问题。
:
上海话,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吴语的一种次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上海话又称上海闲话、上海吴语、吴语上海话、沪语,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话是吴语的重要代表,与吴语太湖片其他方言基本能互通,是现代吴语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一支语言。
狭义上海话指上海市区方言,也就是现在被广泛使用和认同的上海主流通用方言。上海话是以本地吴语为基础,自然融合上海开埠后的吴语区各地移民方言而成的一支新型城市吴语。
广义上海话还包括各上海本地(郊区)方言,主要包括浦东话、松江话、嘉定话、崇明话、金山话、青浦话、奉贤话等。上海地区原由江东11个吴语县组成,方言反应江东文化信息。
上海话是在上海地区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有深厚文化积淀。上海话承载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上海要努力建设成一个有个性特色的东方文化明珠,理应继承上海语言文化的灵魂